牙齿松动常见原因有牙周炎、外伤、咬合创伤,对应处理分别为牙周治疗等、避免咀嚼等及正畸等;预防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纠正不良习惯;儿童换牙期乳牙松动正常但龋齿致松动需处理,老年人多与牙周炎等有关且伴全身病要重口腔卫生控全身病;不同人群牙齿松动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
原因: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引发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槽骨吸收,进而使牙齿松动。多见于成年人,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且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发生。
处理:首先要进行牙周治疗,如龈上洁治去除牙结石,龈下刮治深入清洁牙周袋内的菌斑和病变组织。患者需改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对于轻度松动的牙齿,经过规范治疗后有可能恢复稳固;中度松动的牙齿可通过牙周夹板固定来暂时固定,减缓松动程度;重度松动且无法保留的牙齿则需拔除,之后考虑修复治疗。
(二)外伤引起的牙齿松动
原因:外力撞击,如摔倒、碰撞等导致牙齿受伤松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玩耍时易因碰撞受伤,成年人也可能因意外事故受伤。
处理:轻度外伤松动的牙齿,要避免用受伤牙齿咀嚼食物,让牙齿休息,一般可自行恢复稳固。如果松动较明显,需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可能需要进行牙齿固定,固定时间根据受伤程度而定,通常为数周。对于严重脱位或折断的牙齿,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位、根管治疗或拔除等处理。
(三)咬合创伤导致的牙齿松动
原因:不正常的咬合关系,如牙齿排列不齐、有早接触点等,长期咀嚼时受力不均衡,造成咬合创伤使牙齿松动。常见于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群,以及有夜磨牙等不良咀嚼习惯的人。
处理:需要进行正畸治疗来调整牙齿排列,消除早接触点,从而减轻咬合创伤。患者要纠正不良咀嚼习惯,如夜磨牙者可佩戴咬合板。经过正畸治疗调整咬合后,牙齿松动情况通常会得到改善。
二、牙齿松动的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刷牙: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确保将牙齿的各个面都清洁干净,包括唇颊面、舌腭面和咬合面。儿童需在家长帮助下正确刷牙,养成良好习惯。
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去除食物残渣和菌斑;使用含氟漱口水辅助清洁口腔,抑制菌斑生长。但儿童使用漱口水需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且含氟量适宜的漱口水,并在家长监督下使用。
(二)定期口腔检查
成年人: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治,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处理。有牙周炎家族史或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更要增加口腔检查频率,因为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牙周健康,加速牙周炎的发展。
儿童:从长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就应定期到口腔科检查,一般每半年一次,及时发现乳牙龋齿、牙齿排列等问题并进行干预,预防恒牙萌出后出现相关口腔问题导致牙齿松动。
(三)纠正不良习惯
避免咬硬物:不要用牙齿咬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骨头等,防止牙齿受到过大外力而松动。儿童尤其要注意,避免咬笔等异物。
矫正口呼吸等习惯:长期口呼吸会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牙龈萎缩等问题,进而引起牙齿松动。如果有口呼吸习惯,要查找原因并纠正,如治疗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恢复鼻呼吸。
三、不同人群牙齿松动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牙齿松动
特点:儿童牙齿松动常见于换牙期,乳牙松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恒牙即将萌出时乳牙会逐渐松动脱落。但也可能因乳牙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为根尖周炎,导致乳牙松动,此时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
注意事项:家长要关注儿童乳牙松动情况,若乳牙松动明显且长时间未脱落,影响恒牙萌出位置,需带儿童到口腔科拔除滞留的乳牙。同时,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摇晃乳牙,避免引起疼痛和感染。儿童口腔卫生护理要做好,帮助其养成良好刷牙习惯,预防龋齿等问题。
(二)老年人牙齿松动
特点:老年人牙齿松动多与牙周炎、牙龈萎缩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逐渐加重,牙齿松动情况较为常见。部分老年人可能还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会进一步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加速牙齿松动。
注意事项:老年人要更加注重口腔卫生,可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口腔清洁工具。控制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牙周炎。对于松动的牙齿,根据松动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松动可通过牙周治疗维持,重度松动的牙齿拔除后要及时进行修复,如安装假牙,以恢复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饮食要注意避免过硬食物,防止加重牙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