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指骨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椎体受压力变扁常见于脊柱椎体分创伤性和病理性等病因创伤性多因外伤病理性因骨骼本身病变致;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疾病防治如防治骨质疏松、早期发现骨肿瘤等。
一、定义与分类
压缩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椎体受压力作用而变扁的一种骨折,常见于脊柱椎体。根据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压缩性骨折和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等。创伤性压缩性骨折多因外伤导致,如高处坠落、车祸等;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则是由于骨骼本身存在病变,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受伤部位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骨折严重程度而异,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难以完全消失。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疼痛可能较为持续且逐渐加重。
2.脊柱畸形:脊柱外观可能出现畸形,如脊柱后凸、侧凸等。儿童发生压缩性骨折时,由于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畸形可能相对不明显,但也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脊柱结构的改变,患者的脊柱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无法正常进行弯腰、转身等动作。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活动受限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而不愿活动相应部位。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显示椎体压缩的程度和形态,是压缩性骨折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通过X线片能观察到椎体的高度变化、是否有骨折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早期病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的骨折情况,包括骨折线的走行、椎体后缘是否有骨块突入椎管等,有助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对于儿童,CT检查可以更精准地评估骨折对脊柱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MRI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骨折,还能更早地检测到骨髓水肿等病变情况,对于判断骨折的新旧程度有重要意义。在评估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时,MRI有助于发现原发病变。
四、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需要卧床数周甚至数月,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卧床期间需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持脊柱的功能位,避免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
支具固定:使用脊柱支具固定可以限制脊柱的活动,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支具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定制。儿童使用支具时,要确保支具的舒适性和合适性,定期调整以适应生长发育。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止痛方法。对于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可能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但儿童一般不会因骨质疏松出现此类骨折,主要针对成人患者。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压缩严重、脊柱畸形明显或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通过手术将骨折椎体复位,并使用内固定装置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手术风险和恢复情况因患者年龄、骨折复杂程度等因素而异。儿童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潜力,选择对脊柱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方式。
经皮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通过向椎体内置入骨水泥,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的目的。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
五、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儿童应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成人也应维持均衡的饮食,预防骨质疏松。
适当运动:进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体育锻炼,如儿童可以参加跳绳、游泳等运动,成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2.疾病防治
骨质疏松的防治: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并进行干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儿童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健康的不良因素,如过度节食等。
骨肿瘤等疾病的早期发现: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有骨痛等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排查骨肿瘤等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