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是乙型肝炎病毒致肝脏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阶段且肝脏功能不能满足机体正常需求的阶段,有肝功能减退(如全身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和门静脉高压(如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腹水、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表现,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不同人群(成年、儿童、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避免劳累、注意饮食、定期复查等。
一、定义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后,肝脏功能不能满足机体正常需求的阶段。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时肝脏部分功能尚可维持机体基本需要,而失代偿期则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相关临床表现。
二、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有乏力、消瘦等表现,这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合成蛋白能力下降,导致机体营养状况差,同时慢性疾病消耗等因素有关。例如,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而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重要成分,白蛋白降低可引起水肿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乏力感。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是常见症状,还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因为肝脏是消化腺之一,肝功能减退影响胆汁分泌和消化酶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出血倾向和贫血:患者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紫癜等,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以及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等原因。同时,由于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胃肠道失血等因素可引起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等。
4.内分泌紊乱:
雌激素增多:男性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等;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等。这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醛固酮增多导致钠水潴留,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水潴留,两者共同作用可引起尿量减少、水肿加重,形成腹水等。
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1.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脾脏因门静脉高压淤血而肿大,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血细胞均减少,可出现血常规中三系降低的情况,患者易出现感染、出血倾向加重等情况。
2.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压力增高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升高,同时肝硬化导致的低白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液生成增多以及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患者表现为腹部膨隆,呈蛙腹状,大量腹水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等。
3.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病情凶险,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腹壁静脉曲张:可在腹壁见到迂曲的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分布,形似“海蛇头”。
痔静脉曲张:可引起便血等表现。
四、相关检查及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可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等。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乙肝五项等检查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等。
血常规:可出现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减少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改变,门静脉直径增宽,脾大,腹水等情况。
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形态、结构变化以及门静脉系统情况等。
3.诊断:根据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结合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成年患者:需注意避免劳累,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上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食物以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同时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指标,一旦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2.儿童患者:相对少见,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儿童也可能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因为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要避免接触可能损害肝脏的因素,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肝功能等指标变化,及时就医处理相关并发症。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差。在护理上要更加注重预防并发症,如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饮食上要更强调易消化、营养均衡,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等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对出血等并发症的反应不典型,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