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炎可通过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症状有髋关节周围疼痛及活动受限;体格检查包括压痛、叩击痛和关节活动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有相应表现,MRI能更早发现软组织病变,超声可观察滑膜和积液;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等可异常,血沉和CRP可增快,综合多方面信息可明确是否患病。
一、症状表现
1.疼痛
部位:主要位于髋关节周围,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前侧或膝关节等部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髋关节长期承受较大压力,疼痛可能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儿童若患髋关节炎,疼痛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不愿行走等。
特点:早期多为轻度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且疼痛性质可能变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
2.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改变:患者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范围会减小。比如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屈曲可达到120°-130°,患髋关节炎时可能无法达到这个角度。不同人群因个体差异及基础活动量不同,活动受限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年轻且平时活动量较大的人,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更易被察觉,而老年人可能因本身活动量较少,早期不易发现活动范围减小。
影响日常活动:会影响患者的行走、上下楼梯、下蹲等日常活动,例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上下楼梯时感觉困难,下蹲后难以站起等。
二、体格检查
1.压痛
部位:在髋关节周围的关节间隙、股骨大转子、腹股沟区等部位进行按压时,会有压痛感。不同个体对压痛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炎症越明显的部位压痛越显著。
2.叩击痛
方法:叩击足跟或大粗隆时,髋关节部位会出现疼痛。通过叩击痛可以辅助判断髋关节内部是否存在病变。
3.关节活动度检查
具体操作:准确测量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各个方向的活动角度,并与正常侧进行对比。例如测量髋关节屈曲角度时,让患者仰卧,固定骨盆,测量大腿与腹部之间的角度,正常范围有一定标准值,患髋关节炎时该角度会减小。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可见关节间隙轻度变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X线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髋关节尚未完全发育成熟,X线表现需结合年龄特点综合判断。
中晚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骨赘形成等。例如关节间隙变窄是因为关节软骨磨损、破坏,骨质增生会导致骨赘形成,这些表现都提示髋关节存在炎症性病变且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优势:能更早发现髋关节软骨、滑膜、骨髓等组织的病变。对于判断髋关节内的软组织损伤、骨髓水肿等情况非常敏感。比如可以清晰显示髋关节滑膜的炎症、关节腔积液等情况,这对于早期诊断髋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由于身体状况不同,MRI检查时的图像解读也需结合具体情况,例如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但MRI对于髋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不受此过多影响,仍能准确反映髋关节内部的病变情况。
3.超声检查
应用:可用于观察髋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肥胖患者或X线、MRI检查有一定限制的情况,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例如通过超声能较为直观地看到关节腔积液的多少,以及滑膜的增厚程度,有助于评估髋关节炎的炎症活动情况。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髋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这是因为炎症反应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炎症过程。但需要注意,一些慢性髋关节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所以不能仅依靠血常规来诊断髋关节炎,但可作为辅助判断炎症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2.血沉(ESR)
变化情况:血沉可增快,血沉增快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血沉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女性血沉正常范围一般比男性稍高一些,但在髋关节炎患者中,血沉增快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病情越重,血沉增快可能越明显。
3.C反应蛋白(CRP)
升高情况: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同样是反映炎症活动的敏感指标。在髋关节炎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一定价值,其水平变化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当病情得到控制时,CRP水平可逐渐下降。
通过综合以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患有髋关节炎。如果怀疑有髋关节炎,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