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分稳定型、不稳定型、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症状各有不同,对心脏功能有心肌缺血缺氧、致心律失常等影响,对全身器官有脑供血不足、肾功损害、外周血管病变等危害,老年、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家族史人群在症状与危害上各有特点。
一、冠心病的症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常见症状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通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患者在快走时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停止活动休息后疼痛逐渐减轻。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硝酸酯类药物缓解效果欠佳。疼痛性质更剧烈,可伴有出汗等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常出现持续剧烈的胸痛,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
二、冠心病的危害
1.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心肌缺血缺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如此会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使心肌细胞受损,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可能会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射血分数应在50%以上,而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会导致心脏向全身泵血的能力减弱。
心律失常:冠心病可引起心脏电活动紊乱,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可导致猝死。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可使心输出量减少25%以上,长期心房颤动还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对全身器官的影响
脑供血不足: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头晕、黑矇、短暂性意识丧失等症状。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还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
肾脏功能损害:冠心病患者常伴有肾功能损害,一方面是由于心脏泵血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可能对肾脏有一定影响。肾功能损害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外周血管病变:冠心病往往与外周血管病变同时存在,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的病变有相似的病理基础。外周血管病变可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阻塞,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冠心病症状与危害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冠心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很多老年患者胸痛症状不明显,而以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性下降,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容易掩盖冠心病的症状。同时,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往往更严重,并发症更多,如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脏储备功能下降,一旦发生冠心病,病情进展较快,危害更大。
女性人群:女性冠心病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在危害方面,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保护作用减弱,所以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对升高,且病情更易恶化。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类人群出现冠心病症状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而且病情进展更快,危害更大。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可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类人群往往同时合并多种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的危害。
有冠心病家族史人群: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这类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其症状可能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就出现,而且病情可能更严重,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患者的冠状动脉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在危害方面,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重视冠心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一旦发病,由于遗传背景的影响,病情可能进展迅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