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因肛腺阻塞感染,表现为肛周疼痛、红肿等,可通过肛门指诊等检查,早期可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形成后需手术引流;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与多种因素有关,分内痔等,可通过肛门视诊等检查,无症状可不治,有症状先非手术,严重可手术,两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肛周脓肿高位不及时治有风险,痔疮有复发可能。
一、定义与病因
肛周脓肿
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常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久坐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方面,有肛腺感染病史者更易引发肛周脓肿。
痔疮
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加,更容易诱发痔疮。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
症状:主要表现为肛周疼痛,开始为胀痛,随后可逐渐加重为持续性跳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若为低位肛周脓肿,局部症状较为明显,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高位肛周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以哭闹等异常表现为主。
体征:肛周局部可见红肿热痛的炎性病灶,直肠指诊可触及压痛性肿块,部分可触及波动感。
痔疮
症状: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滴血、喷射状出血,一般无疼痛,当内痔脱出嵌顿、水肿、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混合痔则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不同性别患者症状表现无明显本质差异,但女性妊娠时痔疮可能因盆腔压力变化而加重。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便秘,从而诱发痔疮。
三、检查方法
肛周脓肿
肛门指诊: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肛管直肠内的肿块,判断有无波动感等。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脓肿,可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超声检查,无绝对禁忌。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痔疮
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脱出、有无外痔等情况。
直肠指诊: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直肠指诊对痔疮诊断的特异性不高,但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是诊断痔疮的重要方法,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耐受肛门镜检查,但儿童需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四、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抗生素治疗有一定适应证,需严格掌握。同时可配合温水坐浴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消退。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谨慎使用抗生素,优先考虑局部护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尽早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等选择,如低位肛周脓肿可行单纯切开引流,高位肛周脓肿可能需要行挂线疗法等。手术是肛周脓肿的主要治疗手段,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
痔疮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痔疮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如坐浴(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局部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等,同时要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水果等。对于妊娠女性的痔疮,非手术治疗更为谨慎,以缓解症状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手术治疗:当痔疮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不同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痔疮,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五、预后情况
肛周脓肿
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低位肛周脓肿经切开引流等治疗后恢复较快;高位肛周脓肿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痔疮
一般预后良好,非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但痔疮有复发的可能,尤其是不注意生活方式改善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复发风险无本质差异,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复发后可能恢复相对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