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护理包括一般护理的体位和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护理的压疮、泌尿系统及肺部感染预防、疼痛护理的非药物和药物止痛注意事项、康复护理的早期和后期训练,一般护理根据骨折类型选体位长期卧床定时翻身并观察生命体征等,并发症预防包括压疮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泌尿系统感染要鼓励多饮水留置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肺部感染要指导呼吸咳嗽训练并鼓励活动,疼痛护理用非药物如心理和体位调整,药物止痛谨慎选药,康复护理早期做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骨盆环稳定者渐做关节屈伸,后期骨折愈合后行负重训练老年和儿童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需根据骨折类型等情况选择合适体位。若为稳定型骨盆骨折,可采用平卧位,在伤侧臀部垫薄枕,使髋关节微屈,这样有助于缓解疼痛和减轻局部肿胀。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能需要采用仰卧位,双下肢外展中立位,以保持骨盆的稳定,防止骨折端进一步移位。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体位护理时需特别注意,要选择合适的支撑物,避免压迫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翻身时应保持脊柱平直,避免扭曲,对于骨折部位要给予妥善保护,避免加重损伤。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骨盆骨折可能会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血管损伤等,导致生命体征变化。例如,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要高度怀疑有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储备功能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更加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骨折部位的肿胀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及感觉。如果骨折部位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出现发紫、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等情况,可能提示有血管受压或损伤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较慢,更要密切关注肿胀变化情况。
二、并发症预防护理
1.压疮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擦拭身体,尤其是受压部位。使用柔软的床单、被褥,对于骨突处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儿童皮肤娇嫩,选择的护理用品要更加温和,避免刺激皮肤。
定时翻身,方法同一般护理中的翻身要求,通过翻身改变身体受压部位,减少局部持续受压时间。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儿童患者要适当调整饮水量,保证摄入足够水分的同时避免过度饮水导致不适。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尿袋,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颜色、量及性状。老年患者留置导尿管时更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老年患者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
3.肺部感染预防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训练。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拍背方法和力度,拍背时要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
鼓励患者尽早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病情允许时尽早离床活动,以促进肺扩张,预防肺部感染。
三、疼痛护理
1.非药物止痛方法
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疼痛感受,通过安慰、鼓励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儿童患者可能因害怕疼痛而焦虑,护士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
体位调整:通过调整患者体位来减轻疼痛,如前面提到的根据骨折类型调整体位,使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减少骨折部位的受力,从而缓解疼痛。
2.药物止痛注意事项
一般先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若疼痛仍不能缓解再考虑药物止痛。但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或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对于老年患者,也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
四、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训练
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舒张练习。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方法,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通过等长收缩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对于骨盆环稳定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早期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2.后期康复训练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可进行负重训练。开始时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逐渐增加负重重量和时间。老年患者在进行后期康复训练时要更加谨慎,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计划,避免因平衡能力差等原因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训练中要注意保护,避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再次受伤,同时要鼓励其积极配合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