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频率低于正常下限即成人低于次/分钟正常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次/分钟其发生机制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因素调节窦房结冲动有关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因素如运动员等长期体力劳动者及睡眠状态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颅内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及有症状情况无症状多在体检等发现有症状可致头晕等脑供血不足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原则有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针对病因治疗或起搏器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需结合各自特点评估管理。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即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正常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钟。
发生机制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其产生冲动的频率受到多种因素调节,如迷走神经张力、交感神经张力等。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会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导致窦性心律频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常见病因
生理性因素
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由于心脏功能较好,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适应长期运动训练的生理现象,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心率会比清醒时减慢,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可影响窦房结的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炎患者心肌受到炎症损伤,也可能累及窦房结,引起心率减慢。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心率会减慢,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颅内疾病:如颅内压增高、脑出血、脑肿瘤等,病变累及颅内相关神经中枢,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窦房结,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如果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是极度缓慢,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情况:当心率过于缓慢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这是因为心率过慢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例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在活动时,由于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就会出现上述不适症状。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波频率低于60次/分钟,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窦性心律的存在以及心率的具体情况。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心率变化情况,了解在不同时间段(如睡眠、活动等不同状态下)窦性心律的频率,有助于发现短暂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
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心率变化情况。例如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无症状窦性心动过缓,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
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纠正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后,心率可能会有所改善;如果是冠心病导致的,需要改善心肌缺血等相应治疗。
起搏器治疗:对于心率过于缓慢,出现明显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的心率,保证心脏的有效泵血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关注其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心率范围不同。例如新生儿正常心率为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婴儿正常心率为110-130次/分钟等。如果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需要结合其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对于低龄儿童窦性心动过缓,要尤其谨慎,因为儿童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率过缓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头晕、乏力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心率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需要考虑妊娠本身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因素。要注意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因为心率过缓可能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管理,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