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过敏性皮炎是因自身对局部皮肤病变产生的物质过敏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有局部原发灶影响、免疫反应参与等发病因素与机制,临床表现有皮疹特点、瘙痒症状、原发灶表现等,好发于各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多见,与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药疹、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要处理原发灶并全身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因素与机制
局部原发灶影响:当皮肤存在原发炎症性病变时,如手部湿疹、足癣继发感染等,局部炎症反应会产生一些自身抗原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发全身的过敏反应。例如,手部湿疹患者,局部皮肤的炎症介质释放以及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后产生的自身抗原,可激活免疫系统,进而导致全身出现皮疹。
免疫反应参与:免疫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了炎症的介导。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如IgE等,再次接触时就会引发速发型或迟发型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形态的皮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等症状。
临床表现
皮疹特点:皮疹多为对称分布的红斑、丘疹、水疱,可相互融合,有的皮疹中央有小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等表现。皮疹可从身体的某一部位开始泛发,一般先从原发灶附近开始,然后逐渐扩散至全身。
瘙痒症状: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搔抓后可能会导致皮疹加重,甚至出现继发感染等情况。
原发灶表现:患者原本存在的局部原发皮肤病变仍然存在,并且可能因为搔抓等刺激而加重。例如,手部自身敏感性皮炎患者,手部原发的湿疹部位会有红肿、渗出等表现更加明显的情况。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原发皮肤病变,进而引发自身敏感性皮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不稳定,也较易发病。
性别方面: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原发皮肤病变的好发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男性可能更多见于因外伤、感染等导致的手部原发灶,女性可能在面部等暴露部位的原发皮肤病变相对较多见,但这并非绝对。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皮肤卫生状况差、有频繁搔抓皮肤习惯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自身敏感性皮炎。例如,经常从事水中作业的人,手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引发手部湿疹等原发灶,进而诱发自身敏感性皮炎;有搔抓皮肤习惯的人,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原发灶感染等风险,从而增加发病几率。
病史因素:有湿疹、真菌感染等皮肤病史的人群发生自身敏感性皮炎的风险较高。例如,有慢性湿疹病史者,皮肤处于反复炎症状态下,皮肤屏障功能持续受损,更容易产生自身抗原物质引发全身过敏反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原发皮肤病变的情况、发病过程以及全身皮疹的表现等。同时,可能会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排除其他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提示过敏反应的指标。
鉴别诊断:需要与药疹、接触性皮炎等疾病鉴别。药疹有明确用药史,皮疹多与用药有时间相关性,形态多样;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过敏原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有明显的接触史可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皮疹特点等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原发灶处理:积极治疗局部原发皮肤病变是关键。如果是湿疹,可根据皮疹状态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如果是感染性病灶,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
全身治疗;对于全身泛发的皮疹,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症状;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例如,对于皮疹广泛、瘙痒剧烈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短时间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但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自身敏感性皮炎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局部外用药物选择要温和,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同时,要注意儿童原发皮肤病变的护理,避免搔抓导致皮疹加重或继发感染,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干燥。
老年人:老年人自身敏感性皮炎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等问题,在治疗时要注意保湿。外用药物的选择要考虑老年人皮肤的特点,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且有保湿作用的药物。全身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影响,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调整剂量或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