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导致,有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血栓性、炎性外痔等分类,各有特点,病因涉及解剖、遗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通过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诊断,治疗有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排便习惯、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外痔的定义
外痔是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等症状。
二、外痔的分类及特点
1.结缔组织性外痔
特点:常由肛门缘皮肤皱襞增厚、肥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多无明显症状,偶有瘙痒,在排便后或局部摩擦后可增大,多见于炎性刺激后,如肛门局部受慢性炎症刺激,反复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增生。
人群影响:任何年龄段、性别都可能发生,长期久坐、便秘、腹泻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肛门局部的刺激和压力。
2.静脉曲张性外痔
特点:是由痔外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形成柔软的静脉团。多在排便时或久站后,肛门缘有肿块隆起,形状大小不一,排便后或休息后可缩小,一般无疼痛,仅有坠胀感,若发生血栓形成则可出现疼痛。
人群影响:长期从事久坐、久站工作的人群,如教师、交警等,由于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回流受阻,更容易诱发静脉曲张性外痔。
3.血栓性外痔
特点:常因排便用力、咳嗽等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导致肛门周围皮下静脉破裂,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表现为肛门突发剧痛,有暗紫色圆形肿物,表面皮肤水肿,触痛明显。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突然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生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便秘习惯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因为便秘时排便用力是常见诱因。
4.炎性外痔
特点:多由肛门缘皮肤损伤和感染引起,表现为肛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有少量分泌物,排便后或行走时疼痛加重。
人群影响:卫生习惯较差、局部皮肤易受损伤的人群易患,比如不注意肛门局部清洁,或者肛门局部受外伤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炎性外痔,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
三、外痔的病因
1.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淤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2.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外痔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背景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肛门局部静脉丛的异常。
3.生活方式因素
便秘:长期便秘的人,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导致腹压增高,进而阻碍静脉的血液回流,同时干燥的粪便会直接压迫和摩擦肛门局部的静脉丛,容易引起静脉丛的充血、扩张,诱发外痔。
腹泻:长期腹泻会频繁刺激肛门局部,导致肛门周围组织处于充血状态,也可能增加外痔的发生风险。
久坐久站:久坐久站会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回流受阻,长时间如此,静脉丛容易淤血扩张,引发外痔。
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久蹲不起、过度用力擦拭肛门等,都会增加肛门局部的压力,影响静脉回流,诱发外痔。
4.其他因素:妊娠妇女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导致肛门局部静脉回流受阻;更年期妇女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因素也可能与外痔的发生有关。
四、外痔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皮肤有无红肿、赘生物等情况,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外痔以及外痔的类型。
2.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特点(如疼痛、瘙痒、肿物等情况)、既往排便习惯、有无慢性疾病等病史信息,有助于辅助诊断外痔。
五、外痔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外痔,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改善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不良排便习惯等。对于有症状的外痔,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局部坐浴,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局部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等药物,起到消肿、止痛、止痒等作用。
手术治疗:当外痔症状严重,如疼痛剧烈、肿物较大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外痔切除术等。
2.预防
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预防便秘。
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进行适量运动,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注意肛门局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如腹泻、便秘等可能影响肛门局部的疾病,控制血压、血糖等,减少对肛门局部静脉回流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