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引发因素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两方面。原发性心肌损害有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是常见原因,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病因,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与遗传、感染等有关)、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症);心脏负荷过重包括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和容量负荷过重(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致心室容量负荷增加,病史影响病情进展)。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或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例如,长期的冠心病患者,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会逐渐出现心肌重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心力衰竭是由冠心病所致。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相对更容易发生缺血性心肌损害进而引发心力衰竭。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的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缺血性心肌损害的发生几率,进而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
2.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引起心肌炎症,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心肌呈弥漫性病变,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影响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功能,这些心肌病均可逐渐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年龄因素: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高发,而扩张型心肌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中青年多见;肥厚型心肌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在不同年龄段发病,儿童期也可能发病。
遗传因素:肥厚型心肌病往往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背景,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长期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心肌细胞内糖原沉积、心肌纤维化等病变,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此外,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也可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引起心力衰竭,因为维生素B1是丙酮酸脱氢酶的辅酶,缺乏时会影响能量代谢。
病史因素: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时容易并发糖尿病性心肌病,需要长期关注血糖、心肌功能等指标。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心肌肥厚和心室重构。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左心室功能会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据统计,高血压患者中约有20%-40%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更容易升高,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因此老年人发生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压,加重左心室的压力负荷,长期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病史因素:高血压患者若没有规范治疗,血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会逐渐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
肺动脉高压: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逐渐肥厚、扩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例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等。
年龄因素:COPD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出现肺动脉高压进而影响右心功能;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相对较为少见。
疾病因素:COPD患者由于长期气道阻塞,气体交换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力升高,长期可导致右心衰竭。
2.容量负荷过重
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脏在舒张期时,血液会从反流的瓣膜反流回心房或心室,使心室的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反流会导致心室扩大和心肌重构,最终引发心力衰竭。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瓣膜病变较为常见,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由于心内存在异常通道,使左向右分流增加,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多,左心室容量负荷加重。儿童时期发现的先天性心血管病若未及时治疗,成年后容易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史因素:先天性心血管病患者若没有及时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