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机制多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可由多种因素诱发症状为风团突然发生数小时消退不留痕迹可反复发作伴不同程度瘙痒等全身症状皮疹为隆起皮肤表面局限性水肿性团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因血管内红细胞含量不同而异诊断主要据典型病史及皮疹特点必要时协助查过敏原治疗首寻并除诱因药物用抗组胺药严重者抢救;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外部因素可诱发发病机制可能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症状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苔藓样变易反复发作皮疹多对称分布好发部位瘙痒剧烈诊断依多形性皮疹等特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除诱发加重因素局部依期选药系统用抗组胺药严重短期用糖皮质激素婴儿湿疹选温和无刺激药。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发病机制多与免疫因素(如Ⅰ型超敏反应)有关,可由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等多种因素诱发。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外界刺激,接触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均可诱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荨麻疹:
症状特点:皮疹为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诱发,表现为突发的风团,瘙痒明显,需注意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湿疹:
症状特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皮疹多对称分布,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出现糜烂、渗出、结痂等改变。
年龄与性别因素:婴儿湿疹多在出生后1-3个月发病,好发于头面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等,严重时可累及全身;儿童湿疹可发生在面部、四肢等部位,与接触过敏原、皮肤干燥等有关;成人湿疹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湿疹,与精神因素、过敏等关系密切,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湿疹表现有一定的形态学特点,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护理和治疗。
皮疹特点
荨麻疹:风团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局限性水肿性团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因血管内红细胞含量不同而呈红色或白色,周围常有红晕。
湿疹:急性期皮疹多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诊断与鉴别诊断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风团病史及皮疹特点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协助查找过敏原。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剧烈,多与昆虫叮咬有关。
湿疹:依据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等特点一般可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去除接触物后较快痊愈。
治疗原则
荨麻疹:首先应寻找并去除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治疗感染等。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能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局部治疗根据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对于病情严重的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婴儿湿疹由于皮肤娇嫩,治疗时更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