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诊疗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发病情况、症状表现及相关因素;体格检查包括皮肤损害、黏膜、毛发和指(趾)甲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真菌、细菌、免疫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检查有Wood灯和皮肤镜检查,各检查有相应及作用。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了解皮肤病发生的急缓,如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发病前的生活环境变化、接触史等;成人则需询问近期工作环境、接触的特殊物质等情况。例如,接触新的化妆品、洗涤剂等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关注病程的长短,是短暂发作还是反复发作。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要详细询问以往的治疗情况及效果。
2.症状表现
询问皮肤损害的具体症状,如是否有瘙痒、疼痛、灼热等感觉。不同的皮肤病瘙痒程度可能不同,像疥疮引起的瘙痒往往在夜间加重;而带状疱疹除了疼痛还可能伴有局部的灼热感。
描述皮肤损害的形态,如斑疹、丘疹、水疱、斑块等。对于儿童的皮肤病,要注意其皮肤的特殊性,儿童皮肤较薄,水疱等损害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或有不同的特点。
了解皮肤损害的分布部位,是局限于某一部位还是泛发全身。例如,银屑病的皮疹可分布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体癣多发生在暴露部位,呈环状分布。
3.相关因素
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因为有过敏史的患者发生过敏性皮肤病的风险较高。
家族史方面,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鱼鳞病等有家族遗传倾向,要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
个人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饮食情况,是否食用了易致敏食物,像海鲜、芒果等;生活环境,是否处于潮湿、炎热等易诱发皮肤病的环境中;职业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粉尘等的职业人群,皮肤病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
二、体格检查
1.皮肤损害检查
观察皮肤损害的颜色、大小、形状、数目等。例如,玫瑰糠疹的皮疹多为椭圆形,淡红色,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白癜风的皮肤损害为色素脱失斑,边界清楚。
触诊皮肤损害的质地,是柔软还是坚硬,有无浸润感等。如结节性红斑的结节质地较硬,有压痛;囊肿的质地可柔软或坚韧。
2.黏膜检查
检查口腔、眼结膜、外阴黏膜等部位是否有损害。例如,天疱疮患者可出现口腔黏膜的水疱、糜烂等;扁平苔藓可累及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网状条纹。
3.毛发和指(趾)甲检查
观察毛发的分布、质地、数量等,如斑秃患者局部毛发突然脱落,毛发光滑无瘢痕;雄激素性脱发则表现为头发逐渐稀疏。
检查指(趾)甲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甲癣患者指(趾)甲可出现增厚、变色、变形等改变。
三、实验室检查
1.真菌检查
直接镜检:对于怀疑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如体癣、甲癣等,取皮损处的皮屑、毛发或甲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例如,取头癣患者的病发进行直接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可明确诊断。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真菌可进一步明确菌种,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如分离出皮肤癣菌可确定为癣病。
2.细菌检查
脓液涂片及培养:对于脓疱疮等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取脓疱内容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发现病原菌;培养可明确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3.免疫学检查
对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等,可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等检测。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阳性率较高,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过敏原检测:对于过敏性皮肤病,可通过斑贴试验、点刺试验等检测患者对何种过敏原过敏。斑贴试验常用于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检测,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皮肤,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点刺试验可快速检测患者对常见吸入性或食入性过敏原的过敏情况。
4.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皮损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例如,银屑病的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不全、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等;基底细胞癌的病理可见基底样细胞团块等特异性改变。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皮肤病的性质,如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等,对一些疑难皮肤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四、特殊检查
1.Wood灯检查
用于检测色素异常性皮肤病,如白癜风在Wood灯下表现为纯白色荧光;花斑癣在Wood灯下呈棕黄色荧光等。对于儿童患者,Wood灯检查相对无创,可辅助诊断。
2.皮肤镜检查
可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的微观结构,如银屑病皮肤镜下可见点状出血等特征性表现;黑色素瘤皮肤镜下可出现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等表现,有助于皮肤病的鉴别诊断,尤其适用于皮肤肿瘤等的初步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