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易骨折与天气寒冷致血管收缩、户外活动减少、地面状况复杂有关预防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改善居住环境骨折后现场要冷静避免随意搬动及时送医治疗康复期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功能锻炼老年人要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并防并发症。
一、冬天容易骨折的原因
冬天容易骨折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天气寒冷导致血管收缩:寒冷天气会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血管弹性就较差,冬季血管收缩更明显,骨骼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骨代谢等生理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骨的强度和韧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例如有研究表明,寒冷刺激下,老年人骨骼局部的血流速度减慢,营养物质输送减少,影响骨组织的正常代谢。
户外活动减少:冬季人们外出活动相对减少,日照时间也较短。而日照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维生素D有助于肠道对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利用,长期以往可能导致骨量丢失,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风险。尤其是儿童,若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使骨骼的坚固性受到影响;老年人则会进一步加速骨量流失。
地面状况复杂:冬季路面容易结冰、积雪,行走时滑倒的风险增加。无论是儿童在玩耍时,还是老年人出行时,都更容易因滑倒而发生骨折。比如在结冰的路面上,人的重心难以稳定控制,摔倒时身体受到的冲击力更易传导至骨骼,引发骨折。
二、如何预防冬季骨折
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饮食方面: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像牛奶、豆制品、虾皮等。例如,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约含有104毫克的钙,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能补充一定量的钙。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
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等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下降,单纯从饮食中获取钙和维生素D可能不足,需要额外补充来维持骨骼健康;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相对较多,合理补充有助于骨骼的正常生长。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儿童:在天气相对较好的时候,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比如每天1-2小时。可以选择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段,如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让儿童在户外玩耍、奔跑等,既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又能锻炼平衡能力,降低滑倒骨折的风险。
老年人: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和身体平衡能力。如果天气允许,也可以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在室内光线较好、地面干燥的区域短时间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避免因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而疲劳摔倒。
改善居住环境:
室内地面要保持干燥,尤其是卫生间、厨房等容易积水的地方,可以安装防滑垫。在楼梯、过道等地方安装扶手,方便行走时抓扶,减少摔倒的可能。对于老年人的卧室,床铺高度不宜过高,方便老人上下床。
对于儿童居住的环境,要确保地面没有障碍物,家具的边角尽量做成圆角,防止儿童碰撞受伤。
三、骨折后的应对与康复
现场处理:
当发生骨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随意搬动伤者。如果是四肢骨折,可以用夹板等临时固定骨折部位,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例如,上肢骨折可以用木板等固定在手臂两侧,然后用绷带包扎固定。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更要注意不能随意搬动,应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用脊柱板等工具进行搬运。
就医与治疗:
及时送往医院进行X线、CT等检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复位、固定等。对于儿童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潜力和修复能力较强,医生会更注重采用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老年人骨折则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可能会采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骨骼的解剖结构,但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保守治疗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
康复阶段:
儿童:骨折康复期间要保证营养均衡,继续补充钙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的修复和生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后,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情绪和恢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
老年人: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例如,可以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要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并且要注意预防肺炎、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