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迁延或无急性病史引发病因有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胰液反流及年龄增长、女性、肥胖、高脂饮食等病理改变为胆囊壁增厚、黏膜萎缩、与周围粘连及功能受损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体征为右上腹轻压痛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等辅助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饮食调整、对症、抗感染)和手术(有症状、合并结石等者建议切胆,方式有腹腔镜和开腹)特殊人群儿童少见与先天畸形有关治疗慎手术孕妇治需慎考药物手术对胎儿妊娠影响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治疗要综合评估全身情况。
一、慢性胆囊炎的定义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胆囊炎病史,是胆囊常见疾病之一。
二、病因
1.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结石可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约90%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2.细菌感染:肠道细菌可经胆道逆行侵入胆囊,或血行感染胆囊,反复的细菌感染可导致胆囊的慢性炎症改变。
3.胰液反流:当胰管与胆管汇合异常时,胰液可反流入胆囊,胰酶可损伤胆囊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4.其他因素:年龄增长、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肥胖、高脂饮食等因素也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胆囊功能逐渐减退,发生慢性炎症的风险增加;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相对更容易患慢性胆囊炎;肥胖人群胆汁成分可能发生改变,高脂饮食可刺激胆囊收缩,长期高脂饮食易引发胆囊炎症。
三、病理改变
胆囊壁增厚,黏膜萎缩,胆囊与周围组织可能有粘连,胆囊功能可不同程度受损,如浓缩胆汁、排空胆汁等功能下降。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腹痛,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等。
消化不良:可出现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与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分泌、排泄异常有关。
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若合并急性发作,可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
2.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Murphy征可呈阳性(检查者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但在慢性胆囊炎静止期,体征可不明显。
五、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疼痛,是否有胆囊结石病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右上腹有无压痛、Murphy征等情况。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结石等情况,能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及功能,如胆囊收缩功能等。
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情况、胆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在慢性胆囊炎发作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肝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若合并胆管梗阻等情况,可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升高。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以减少对胆囊的刺激,如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蛋黄等的摄入。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给予促进消化的药物,如多酶片等;若腹痛明显,可适当给予解痉止痛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感染治疗:当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者,一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此外,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壁钙化或怀疑胆囊癌的患者,也应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手术需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其身体发育等产生一定影响,若必须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2.孕妇:孕妇患慢性胆囊炎时,治疗需谨慎。饮食调整是基础,若病情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应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在妇产科和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胆囊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