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伸肌腱断裂有其定义与解剖基础,病因包括外伤和慢性损伤,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康复大部分预后较好,不及时或训练不当可致后遗症,儿童预后相对较好,成年人注重恢复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拇指伸肌腱断裂是指拇指背侧负责伸展拇指的肌腱发生损伤断裂的情况。拇指的伸肌腱有特定的解剖走行,在拇指背侧,伸肌腱参与维持拇指正常的伸展功能,其解剖结构精细,不同部位的伸肌腱断裂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活动相对较活泼,在玩耍等过程中可能因意外导致拇指伸肌腱断裂;成年人则可能因外伤、运动损伤等原因引发。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上,经常从事手部高强度劳作或剧烈运动的人群,发生拇指伸肌腱断裂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因
1.外伤因素:直接暴力是常见原因,如拇指被重物砸伤、切割伤等,会直接导致伸肌腱断裂;间接暴力也可引起,例如手部处于过度屈曲状态时受到外力牵拉,也可能造成伸肌腱断裂。对于儿童,可能是在玩耍时受到碰撞等意外导致外伤;成年人从事建筑工作等,手部易接触到危险物品,增加了外伤风险。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手部活动,如频繁使用拇指进行精细动作的人群,可能因慢性劳损导致伸肌腱逐渐退变、断裂,这种情况在长期从事乐器演奏等需要频繁使用拇指的职业人群中较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拇指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受伤处可伴有淤血。患者会出现拇指伸展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伸展拇指,影响手部的正常抓握、对指等功能。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表现出哭闹不安,不愿意使用受伤的拇指;成年人则能明显感觉到拇指活动受限,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2.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拇指伸展时出现异常,可触及肌腱断裂的间隙,有时能看到局部肌腱的缺损外观。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拇指的外观,检查拇指的伸展活动度,通过被动和主动伸展试验来判断伸肌腱是否断裂以及断裂的程度。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伸肌腱的连续性,能发现肌腱是否断裂以及断裂的部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判断伸肌腱断裂的情况更为准确,能更详细地评估肌腱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适当镇静下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断裂程度较轻、肌腱连续性部分存在的情况,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拇指于适当的伸展位置,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肌腱恢复情况。保守治疗适用于儿童及部分轻度损伤的成年人,但需要严格遵循固定的要求,确保拇指处于正确的位置以促进肌腱愈合。
2.手术治疗:当肌腱断裂较为严重,完全断裂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是将断裂的肌腱进行缝合修复,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受伤后尽快进行,以提高肌腱愈合的成功率。手术对于医生的操作技巧要求较高,需要精准缝合肌腱,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固定和康复训练。
六、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在固定期间,进行手指的被动活动训练,如由医生或家属帮助轻柔地活动拇指周围的其他手指以及未受伤的关节,防止关节僵硬,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肌腱再次损伤。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更加耐心和轻柔地进行,避免引起儿童的不适和抗拒。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拇指的主动小范围伸展、屈曲等活动训练,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如握力器等,但要注意训练强度循序渐进。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儿童则需要在家长监护下安全地进行康复训练。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进行更全面的拇指功能康复训练,包括精细动作训练,如拾物、对指等训练,以恢复拇指的正常功能。可以通过进行书写、拿捏小物件等日常活动来逐步恢复拇指的灵活性和力量,成年人可根据工作需求提前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恢复训练,儿童则要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恢复,促进其手部功能的正常发育。
七、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的拇指伸肌腱断裂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拇指的伸展功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康复训练不当,可能会导致拇指伸展功能恢复不佳,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后遗症。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生长发育潜力,在及时治疗和正确康复训练下,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要密切关注其手部功能的恢复情况;成年人则更注重恢复后的手部功能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需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