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状态部分健康人群血压达标准但无症状不影响寿命年轻女性常见与体质有关需定期监测血压,病理性低血压因心血管疾病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等致心输出量减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代谢或激素异常,慢性消耗性疾病中恶性肿瘤、肺结核致慢性消耗,其他原因中大量失血、感染性休克致血容量或循环异常,且不同疾病与年龄性别关系各异。
原因: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这种情况在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可能与体质有关,她们的身体机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但基础血压较低的状态,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与年龄性别关系:年轻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的生理性低血压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也可能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低水平。
病理性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
原因: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会导致心脏向主动脉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由于瓣膜病变使得瓣膜口狭窄,血液通过困难,心脏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泵血,但仍无法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进而出现低血压状态。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射血能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低血压。患者的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影响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使得血液不能有效地被泵送到全身各处,引发低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组织坏死,受损的心肌无法正常工作,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心血管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中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例如,主动脉瓣狭窄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瓣膜退变等因素可能使其发病率增加;心肌病中,某些类型可能在特定年龄段更易出现,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心肌病的发病几率上可能存在差异,这与各自的生理结构、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血压。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心血管功能等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缺乏甲状腺激素时,心脏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出现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等情况,进而引发低血压。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管张力下降,血压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维持血管的紧张度等有重要作用,当分泌不足时,血管不能保持正常的收缩状态,血压就会降低。
与年龄性别关系: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性别差异相对不那么突出,但不同病因导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会有所不同。
慢性消耗性疾病
原因:
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身体状况差,营养极度不良,同时肿瘤组织可能释放一些抑制心肌收缩力等的物质,导致低血压。例如,肿瘤细胞消耗大量营养物质,患者机体处于恶病质状态,心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低血压表现。
肺结核:长期肺结核患者,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营养吸收障碍,同时肺部病变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心脏需要加强工作来代偿,但长期下来心脏功能可能受损,引发低血压。
与年龄性别关系:慢性消耗性疾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因疾病本身而异。恶性肿瘤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种类和几率有所不同;肺结核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感染发病,如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等。
其他原因
原因:
大量失血:严重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导致体内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例如,外伤引起大血管破裂,短时间内大量血液流失,血容量不足,心脏无法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出现低血压。
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释放毒素,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低血压。例如,败血症患者,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作用于血管系统,使血管扩张,血液分布异常,血压降低。
与年龄性别关系:大量失血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性别差异不大,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失血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可能因意外创伤失血,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出血等;感染性休克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性别在感染的易感性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总体来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更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导致低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