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可由肛周脓肿破溃、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肠道炎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引起预防需保持肛周清洁、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疗肠道疾病、提高免疫力,保持肛周清洁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久站,积极治疗肠道炎性疾病等患者要配合治疗,免疫力低下人群要治疗基础疾病并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等。
一、肛瘘的引起原因
(一)肛周脓肿破溃
大部分肛瘘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的内、外口,从而逐渐形成肛瘘。例如,当肠道内的细菌侵入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引发感染形成脓肿,脓肿持续存在并向周围蔓延,就可能导致肛瘘的形成。
对于婴幼儿,若存在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等情况,容易引发肛周感染,进而增加肛周脓肿及后续肛瘘形成的风险;而成年人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肠道细菌感染机会增加,也易出现肛周脓肿进而发展为肛瘘。
(二)感染因素
肠道细菌感染是重要因素。肠道内的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肛管直肠的隐窝、肛门腺等部位侵入周围组织。比如,粪便污染肛隐窝,导致肛隐窝炎,炎症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肛周间隙感染,最终形成肛瘘。
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肠道细菌感染的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肠道功能可能出现紊乱,也较易发生肠道细菌感染相关的肛周疾病,增加肛瘘发生几率。
(三)其他因素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性疾病可累及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导致肛瘘形成。这些疾病会使肠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发生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会破坏肛管直肠周围的正常组织结构,进而引发肛瘘。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身体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恢复,从而增加了肛瘘发生的可能性。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肛周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肛瘘。
二、肛瘘的预防措施
(一)保持肛周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这有助于减少细菌在肛周的定植,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及时清洗尿布区域,避免粪便等污染肛周;成年人则要注意在排便后仔细清洁肛门,可使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拭,避免用力过度损伤肛周皮肤。
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选用温和的清洁产品;老年人皮肤相对干燥,清洗后可适当涂抹一些无刺激的润肤剂,保持肛周皮肤健康。
(二)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便秘时,干结的粪便不易排出,容易擦伤肛管直肠黏膜,还会增加肛隐窝感染的机会;腹泻时,肠道细菌更容易侵入肛周组织。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可选择香蕉、苹果等,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儿童的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注意避免因牙齿咀嚼问题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可适当将食物加工得更细软。
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久站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增加肛周疾病的发生风险。成年人可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老年人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
(三)积极治疗肠道疾病
对于患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病情。定期复查,监测肠道炎症情况,防止炎症累及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引发肛瘘。例如,克罗恩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肠道炎症,要按时服药并定期进行肠镜等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若患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疾病,要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减少后续发生肛周感染及肛瘘的可能性;老年人患有肠道疾病时,要更加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密切监测和规范治疗。
(四)提高免疫力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艾滋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等。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
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老年人可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等方式增强免疫力,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