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疏通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常见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需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病史并做实验室检查,术后要进行一般护理、康复锻炼和长期随访,存在术中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及术后出血、血管并发症、再狭窄等风险与并发症。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方法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
原理: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盈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壁,使血管内径增大,改善心肌供血。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合适的病例中,PTCA可以即刻改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使心肌缺血状况得到缓解。
适用情况:适用于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局限性、非钙化性狭窄病变等情况,但对于严重钙化、弥漫性病变等效果可能不佳。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原理:在球囊扩张血管的基础上,将金属支架放置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支撑血管壁,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和再狭窄。支架分为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等。药物洗脱支架可以通过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例如,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显著降低,有研究显示其再狭窄率可降至10%左右。
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适合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病变较复杂、容易再狭窄的情况,支架植入术应用广泛。如多支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介入治疗的风险。女性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一些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对于有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要劝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冠心病病史,包括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既往治疗情况(如是否有过药物治疗、既往介入或搭桥手术史等)。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尤其是对造影剂等药物的过敏情况,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防过敏反应至关重要。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如血小板计数等,血小板异常可能影响介入治疗中的止血等情况。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因为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抗凝等药物,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血糖升高会增加术后感染等风险,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术前需要对血脂情况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穿刺部位(通常是股动脉或桡动脉)需要制动,股动脉穿刺者需平卧24小时左右,桡动脉穿刺者制动时间相对较短。这是为了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并发症。
2.康复与随访
康复锻炼:术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开始康复锻炼。一般来说,术后1-3天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随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室内行走等。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例如,康复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长期随访: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包括定期复查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等,监测冠状动脉的情况和病情的变化。同时,要继续坚持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脂药物等,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进展。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与并发症
1.术中风险
冠状动脉痉挛:在介入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加重。通过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可以缓解痉挛。
血栓形成:导管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急性血管闭塞。需要及时使用抗凝等药物进行处理。
2.术后并发症
出血或血肿: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出血、血肿,股动脉穿刺较桡动脉穿刺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出血或血肿较大,可能需要压迫止血或进一步处理。
血管并发症:如血管迷走反射、血管穿孔等。血管迷走反射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需要及时补液、使用升压药物等治疗;血管穿孔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需要放置血管封堵器等进行处理。
再狭窄: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再狭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再次介入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