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是窦性心律频率超正常范围成人>100次/分钟,生理性因素有年龄、运动、情绪、饮食等,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全身性疾病、药物等,表现为一般人群心悸胸闷气短等、儿童哭闹不安呼吸急促等且听诊心率超100次/分钟,靠心电图等诊断,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运动、情绪管理、健康饮食及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
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了正常范围。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钟时,即可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二、病因
生理性因素
年龄:儿童的窦性心律频率通常比成人快,婴儿的窦性心率可超过15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正常范围;老年人的窦性心率相对偏慢,但也可能因生理变化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运动:人体在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满足需求,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例如进行剧烈运动后,心率会明显增快。
情绪因素: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变化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比如人在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心率加快。
饮食:饮用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饮料后,咖啡因和酒精会刺激心脏,导致窦性心动过速。例如大量饮用咖啡后,可能出现心跳加快的情况。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都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缺氧可刺激心脏的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加快;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机体通过加快心率来维持心输出量,从而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全身性疾病: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15次/分钟;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刺激心脏加快跳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心率加快。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它们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或直接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率加快。
三、临床表现
症状
一般人群: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例如,一位长期焦虑的患者可能会经常感到心跳明显加快,伴有胸口发闷的感觉。
儿童:儿童窦性心动过速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呼吸急促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身体状况。比如婴儿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可能会比平时更容易烦躁,呼吸频率也会增快。
体征
听诊时可发现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音有力。
四、诊断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心率>100次/分钟。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对于间歇性发作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Holter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明确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症状的关系。
五、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对于由运动、情绪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一般在休息、平复情绪后,心率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人在平静休息10-15分钟后,因运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会有所缓解。
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如果是由心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
对症治疗
当窦性心动过速引起明显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减慢心率,如美托洛尔等。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儿童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脏功能和血压的影响。
六、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习惯,避免过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情绪管理: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稳定心率。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的食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等问题,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预防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更要注重定期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