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诱发因素多样,包括食物因素(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可致过敏引发)、吸入物因素(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可诱发)、药物因素(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致)、接触物因素(化妆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可引发)、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可作为诱因)以及其他因素(物理、精神、内分泌因素等可诱发)。
植物性食物:如草莓、芒果、菠萝、番茄等。某些人食用草莓后可能会出现口唇肿胀、皮肤瘙痒等荨麻疹症状,这与草莓中的一些特定成分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植物性食物的过敏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过敏反应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以及食物成分的接触程度等有关。
吸入物因素
花粉:花粉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致敏花粉。春季的树花粉、夏季的草花粉、秋季的杂草花粉等都可能引发荨麻疹。花粉的传播受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生活在花粉传播区域的人群,尤其是过敏体质者,在花粉传播季节更易接触到过敏原而发病。
尘螨:尘螨主要存在于灰尘、床单、被罩等环境中。尘螨的排泄物等成分可成为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尤其是儿童,长期处于有尘螨的环境中,如卧室卫生条件不佳、床单被罩更换不及时等,更容易受到尘螨过敏原的影响。
真菌孢子: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真菌,其孢子可通过空气传播成为过敏原。例如,在地下室、浴室等潮湿区域,真菌孢子浓度相对较高,过敏体质者接触后可能引发荨麻疹。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或经常处于户外潮湿区域活动的人,接触真菌孢子的机会不同,过敏风险也有所差异。
药物因素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青霉素是较为常见的引起药物过敏导致荨麻疹的药物,使用青霉素前需进行皮试,但仍有部分人即使皮试阴性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存在差异,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发生过敏的风险可能与成人不同。
解热镇痛类: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部分人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后可能出现荨麻疹样皮疹等过敏表现。性别对药物过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因遗传、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接触物因素
化妆品: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重金属等成分可成为过敏原。女性使用化妆品的频率较高,因此接触化妆品过敏原引发荨麻疹的情况相对较多。不同肤质的人群对化妆品的耐受程度不同,敏感肤质者更容易对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橡胶制品:如橡胶手套、橡胶鞋等。橡胶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作为过敏原,从事相关职业(如医护人员长期接触橡胶手套)或经常穿着橡胶鞋的人群,接触橡胶过敏原的机会较多,易引发荨麻疹。不同职业和生活习惯的人群,接触橡胶制品的频率和程度不同,过敏风险也不一样。
金属制品:镍、铬等金属可通过接触引发过敏。例如,佩戴含有镍的首饰可能导致耳部、颈部等接触部位出现荨麻疹样皮疹。不同个体对金属的过敏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对特定金属成分更为敏感。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可作为诱因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荨麻疹。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进而引发荨麻疹。例如,在病毒性感冒流行季节,儿童感染病毒后发生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
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荨麻疹的发生。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相对更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荨麻疹。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等感染。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人群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较高,相应地发生寄生虫感染相关荨麻疹的可能性也较大。
其他因素
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均可引起荨麻疹。例如,寒冷性荨麻疹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会发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日光性荨麻疹则是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物理因素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的皮肤更为娇嫩,对寒冷、日光等物理因素的刺激可能更为敏感。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诱发荨麻疹。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面临的精神压力不同,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发生精神因素相关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
内分泌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状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部分女性在经期前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症状加重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