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与遗传、孕期感染等有关常见房间隔缺损等类型,后天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性心脏病等不同类型各有其定义、机制、临床类型等不同特点不同类型心脏病在不同人群中发生发展不同预防治疗需依具体类型及个体情况综合考量。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定义与成因: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与遗传因素、孕妇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有关。
2.常见类型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育不全,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可影响心脏的血液分流,使右心负荷增加。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组织缺损,引起左、右心室间血液异常分流,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连接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弓的动脉导管未能正常闭合,持续开放使血液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增加心脏负担。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定义与机制: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主要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因素相关。
常见临床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胸痛症状相对稳定,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病情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患者常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2.风湿性心脏病
定义与诱因: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病变。
常见瓣膜病变类型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开放受限,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淤血等一系列表现。
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时血液反流,使左心室收缩期部分血液反流回左心房,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阻碍左心室血液射入主动脉,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可引起心肌肥厚等改变。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时血液反流,左心室在舒张期不仅接受左心房的血液,还接受从主动脉反流的血液,增加左心室的容量负荷。
3.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特点:主要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心力衰竭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
特点: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常为遗传因素导致,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猝死。
限制型心肌病
特点:心室充盈受限,心室壁僵硬度增加,常见于心肌浸润性病变等情况,患者有心力衰竭相关表现,如活动后气短、水肿等。
4.肺源性心脏病
定义与诱因: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引起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常见病因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胸廓畸形等。
类型:分为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更为常见,患者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慢性咳嗽、咳痰等,以及右心衰竭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5.心律失常性心脏病
定义与分类: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等异常。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心房电活动紊乱,心律绝对不齐,心室率可快可慢,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患者可有心悸、气短等表现。
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可自行终止或需药物等干预终止。
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在运动员等人群中生理性出现,也可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理情况导致,患者可能有头晕、乏力等表现。
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区到心室的传导延迟或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心室率过慢,引起心脑供血不足等症状。
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中发生发展有所不同。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儿童人群;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等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易患风湿性心脏病;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并发肺源性心脏病等。对于不同类型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及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冠心病患者需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等;风湿性心脏病需积极控制链球菌感染并根据瓣膜病变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