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磨牙一般在16-25岁左右萌出其生长情况因人而异部分萌出、完全埋伏阻生等属萌出异常会引发问题需拔除;萌出正常且有对颌牙无不适者可不拔;拔除前要评估身体状况和口腔局部情况;拔除后要注意止血与伤口保护、饮食及疼痛肿胀处理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智齿的基本情况
智齿是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一般在16-25岁左右萌出。其生长情况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智齿能正常萌出,位置正常且有对颌牙;但也有很多人智齿萌出异常,比如部分萌出、完全埋伏阻生等。
二、需要拔除智齿的情况
(一)智齿萌出异常
1.部分萌出:智齿仅部分牙冠露出牙龈,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食物残渣堆积,引发智齿冠周炎,表现为智齿周围牙龈红肿、疼痛,严重时可伴有张口受限、发热等症状,而且这种炎症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例如,有研究表明,约30%-50%的智齿部分萌出者会频繁发生智齿冠周炎。
2.完全埋伏阻生:智齿完全埋伏在牙槽骨内,没有萌出的迹象。这种阻生智齿可能会压迫邻牙,导致邻牙牙根吸收、龋坏等问题。从口腔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阻生智齿与邻牙的关系,长期来看,邻牙受到压迫后可能会出现松动、疼痛等症状,影响邻牙的正常功能。
(二)引起反复疼痛或不适
1.经常引发智齿冠周炎:由于智齿萌出位置不正,牙龈与智齿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在盲袋内滋生,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反复发生智齿冠周炎。对于女性在生理期、孕妇等特殊人群,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智齿冠周炎的困扰,而且炎症可能会对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产生更明显的不良影响,如孕妇发生严重智齿冠周炎时,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2.导致邻牙疼痛或损伤:如果智齿倾斜生长,会挤压相邻的第二磨牙,使第二磨牙远中面容易发生龋坏,而且长期的挤压还可能导致第二磨牙牙槽骨吸收,出现松动等问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是替牙期的儿童发现有影响邻牙发育的智齿,更需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拔除,因为邻牙的健康发育对儿童的咀嚼功能和面部发育都非常重要。
三、不需要拔除智齿的情况
(一)智齿萌出正常且有对颌牙
1.位置正常:智齿萌出位置完全正常,与对颌牙能够形成正常的咬合关系,这种情况下智齿可以正常行使咀嚼功能。例如,部分人群的智齿虽然是第三磨牙,但萌出位置端正,与上颌的智齿或者对颌牙能够良好接触,能够参与正常的咀嚼过程,不需要拔除。对于老年人,如果智齿萌出正常且不影响口腔健康,也可以保留,但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
2.没有引发任何不适症状:有些智齿虽然是第三磨牙,但完全没有对周围组织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没有疼痛、肿胀等不适,也没有影响邻牙的健康。这种情况下,从循证医学角度考虑,可以保留智齿,但需要患者密切观察口腔状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四、拔除智齿的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
(一)拔除前的注意事项
1.身体状况评估:在拔除智齿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对于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需要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拔牙操作。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才能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血糖需要控制在空腹血糖7.8mmol/L以下,且没有急性感染等并发症时才能拔牙。对于孕妇,一般建议在怀孕的4-6个月期间,身体状况相对稳定时进行智齿拔除,但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口腔局部情况检查:要检查智齿周围的口腔局部情况,如是否有急性炎症等。如果有智齿冠周炎急性发作,需要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考虑拔牙,否则容易导致炎症扩散。
(二)拔除后的术后护理
1.止血与伤口保护:拔牙后医生会在拔牙创放置棉球或纱布让患者咬住止血,一般需要咬住30-40分钟后吐出。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或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看护,防止儿童用舌头舔舐伤口或吸吮伤口,影响血凝块的形成。
2.饮食注意:拔牙后当天应吃温凉、松软的食物,避免吃过热、过硬的食物刺激拔牙创。例如,可以吃稀粥、面条等。对于老年人,由于咀嚼功能可能相对较弱,更需要注意饮食的软烂程度,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对拔牙创造成不良影响。
3.疼痛与肿胀处理:拔牙后可能会出现疼痛和肿胀,一般在1-2天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解。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但儿童需要谨慎使用,优先选择非药物的舒适处理方式)。对于肿胀,可以在拔牙后24小时内进行局部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肿胀消退。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在出现疼痛肿胀时更需要密切观察,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