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要严格休息与制动,饮食需营养均衡并避免不良饮食,要密切观察伤情变化,早期可进行受伤部位邻近关节轻微活动,中期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并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后期进行全面康复锻炼,还需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不同年龄骨折患者各有注意要点。
休息与制动
骨折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与制动,这是骨折愈合的基础。例如,对于四肢骨折,可能需要使用石膏、支具或牵引等方式固定受伤部位,以防止骨折断端移位,影响愈合甚至导致畸形愈合等不良后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骨折,制动都是关键环节,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但骨折后同样需要可靠制动来保障正常愈合进程。
饮食调整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牛奶、豆制品、虾皮等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促进骨折愈合,新鲜的蔬菜(如西兰花、青椒等)和水果(如橙子、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对于老年人骨折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且钙流失相对较多,更要注重钙和蛋白质的补充;儿童骨折时,合理的饮食营养能为骨骼生长和修复提供充足原料,助力骨折恢复。
避免不良饮食:应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不利于骨折愈合;过量饮酒可能会干扰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影响骨骼代谢等,从而阻碍骨折康复。
观察伤情变化
密切关注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等情况。如果发现肿胀进行性加重、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受伤部位皮肤出现明显发紫、温度异常升高等情况,可能提示骨折部位有异常情况,如出血加剧、感染等,需及时就医。对于儿童骨折,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更要留意儿童受伤部位的异常表现,比如儿童骨折后原本安静时突然哭闹不止且拒绝活动受伤肢体等,都可能是伤情变化的信号。
康复锻炼相关注意事项
早期康复锻炼
骨折早期(一般在1-2周内),可进行受伤部位邻近关节的轻微活动,如上肢骨折时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手腕的小范围活动等,下肢骨折时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不影响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对于老年骨折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移位;儿童骨折早期康复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强度的活动,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在保障骨折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关节功能维持。
中期康复锻炼
骨折中期(受伤2-3周后),可逐渐增加受伤部位邻近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同时开始进行受伤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收缩但肢体不产生明显运动)。例如,上肢骨折可进行肘关节、肩关节的轻度活动,下肢骨折可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肌肉等长收缩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功能恢复做准备。不同年龄骨折患者在中期康复锻炼时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老年人肌肉力量恢复相对较慢,要循序渐进增加锻炼强度;儿童骨折中期锻炼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特点,在安全范围内促进关节和肌肉功能恢复。
后期康复锻炼
骨折后期(骨折基本临床愈合后),要进行受伤肢体的全面康复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的完全恢复训练和肌肉力量的强化训练。可以进行主动的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逐步增加活动幅度,同时进行抗阻力锻炼,如使用哑铃进行上肢力量训练等。对于老年骨折患者,后期康复锻炼要注重平衡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训练,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儿童骨折后期锻炼要结合其生长发育情况,促进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新的损伤。
并发症预防注意事项
预防压疮
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部等,可以使用气垫床、减压坐垫等辅助器具。儿童长期卧床时,同样要注意皮肤护理,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易受损,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预防肺部感染
鼓励骨折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胸部叩击等操作,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老年骨折患者,由于其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更要注重肺部护理;儿童骨折后如果需要长期卧床,家长要帮助儿童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和痰液排出辅助操作,比如让儿童多做深呼吸动作等。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指导骨折患者适量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增加尿液生成,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更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儿童骨折时也要鼓励其适量饮水,但要注意避免儿童因不配合而饮水不足的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