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绝经后女性风险增,与雌激素下降有关)、血脂异常(脂成分易沉积促斑块形成LDL-C是关键)、高血压(致动脉壁压力大内皮易损促粥样硬化)、糖尿病(糖代谢紊乱致内皮受损促聚集沉积增风险)、吸烟(损内皮细胞促聚集降HDL-C升LDL-C加速硬化)、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等增加心脏负担促粥样硬化)、遗传因素(家族史人群风险高某些基因缺陷影响脂质代谢),诱因有体力活动过少(致代谢减缓血脂高血液循环不畅诱发)、情绪激动(使交感神经兴奋致心率血压升耗氧增冠脉痉挛诱发)、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缩血压升外周阻力加心脏负担重或冠脉痉挛诱发)、暴饮暴食(使血黏稠度血脂升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大便用力(腹内压升回心血量加心脏负担重或冠脉痉挛斑块破裂诱发)。
一、冠心病的原因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增加,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血脂异常: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这些异常的血脂成分容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例如,大量研究表明,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致病性脂蛋白,高水平的LDL-C会被单核细胞吞噬并氧化修饰,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促进斑块形成。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内皮细胞容易受损,使得血脂等更容易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血压升高时,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强,损伤血管内皮,为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创造条件,长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脂质沉积,同时还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高血糖环境下,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HDL-C水平,升高LDL-C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吸烟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使心肌缺氧,同时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肥胖:肥胖者往往伴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情况,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负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肥胖导致体内脂肪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等,这些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遗传因素: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某些遗传基因的缺陷会影响脂质代谢等过程,增加冠心病的易感性。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患者自幼就会出现极高的血浆胆固醇水平,早发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二、冠心病的诱因
体力活动过少: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血脂容易升高,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冠心病。例如,长时间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由于缺乏运动,心脏功能得不到锻炼,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弹性降低,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情绪激动:突然的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焦虑等,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冠心病发作。比如,在愤怒争吵等强烈情绪刺激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寒冷天气会使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寒冷刺激还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寒冷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冠心病的发作或加重病情。例如,冬季气温较低时,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往往会升高,就是因为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等一系列生理变化,诱发冠心病相关症状。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后,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脂急剧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冠心病。大量进食后,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供应进行消化吸收,导致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同时血脂升高会使血液流动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大便用力:排便时用力屏气,会使腹内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血压急剧上升,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导致斑块破裂,从而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大便用力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诱因,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