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具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等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其他消化道症状及全身症状诊断主要用罗马Ⅳ标准需符合相应条件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注意事项。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特征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动力异常:患者肠道动力存在异常,例如结肠传输时间可出现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有研究表明,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收缩频率增加,导致排便次数增多;而另一些患者结肠传输缓慢,引起便秘。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比如,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不适的肠道扩张程度,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内却会引发明显的腹痛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感觉神经递质、肠道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
脑-肠轴调节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大脑皮层对肠道的感知、调控失衡,影响了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肠道感染:某些患者在肠道感染治愈后,仍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可能是肠道感染引起了肠道黏膜的损伤,改变了肠道的免疫状态和神经调节,从而引发了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的菌群组成和比例发生变化。健康人的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以及代谢功能等,进而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
二、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但一般不会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在排便或排气后症状可缓解。例如,有的患者腹痛在早餐后出现,排便后部分缓解,下午或夜间可能又有发作。
排便习惯改变: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稀糊状,一般每日3-5次左右,也可多达10余次,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可伴有排便不尽感;混合型则在病程中可同时有腹泻与便秘的表现。
粪便性状异常:腹泻型患者粪便可为糊状,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混合型患者则兼具两者特点。
其他消化道症状:常伴有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合并以下2项或多项: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四、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进行饮食调整。对于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会加重腹泻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等;便秘型患者则需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心理调节: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例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和全身状况。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是腹泻型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便秘型患者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剂,如匹维溴铵等。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心理因素方面,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饮食调整、心理安抚等,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注意与肠道器质性病变相鉴别。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并且要注意观察老年人对治疗的反应和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女性: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病情会有变化,要注意生理期的护理和情绪调节。在药物使用上,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如妊娠期、哺乳期等,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