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有局部不适影响生活质量、致贫血及引发其他并发症等危害,治疗有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坐浴、避免久坐久站)、药物治疗(局部外用、口服)、手术治疗(有适应证及风险注意事项,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
一、痔疮的危害
1.局部不适与生活质量影响
对于成年患者而言,痔疮可导致肛门部位疼痛、瘙痒、坠胀感等不适症状,尤其是在排便时,这种不适感会加剧。例如,内痔脱出嵌顿或外痔水肿时,疼痛较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行走、坐立等,进而降低生活质量。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痔疮带来的局部不适可能会对其日常的社交活动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长期的不适可能导致焦虑等情绪问题。
儿童若患有痔疮,可能会因为肛门部位的不适而抗拒排便,长时间如此可能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因为排便习惯的改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等方面出现问题。同时,儿童皮肤娇嫩,痔疮引起的瘙痒等症状可能会影响其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
2.贫血风险
长期便血是痔疮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慢性失血可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轻度贫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中度或重度贫血时,会严重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如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悸、气短等,影响工作和生活。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本身就有失血情况,若再合并痔疮便血,贫血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可能加重生理期的不适症状,如乏力、头晕等更为明显。
儿童痔疮导致的便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长期便血,也可能引起贫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会影响其身体的各项机能,如影响智力发育、骨骼生长等,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3.其他并发症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严重的痔疮可能会引发肛周感染。如果痔疮破溃后细菌入侵,可能导致肛周脓肿等并发症,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甚至手术引流,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医疗负担。而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感染的控制。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痔疮带来的危害可能更为严重。老年人常伴有便秘等问题,而痔疮又会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老年人的伤口愈合能力较差,痔疮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和恢复相对较慢,可能会影响其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痔疮的治疗办法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成年人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对痔疮的刺激。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左右。儿童也需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便秘,减少痔疮的发生风险。
坐浴:成年人可每天进行温水坐浴,水温一般控制在40~45℃,每次坐浴15~20分钟,每天1~2次。温水坐浴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缓解痔疮引起的疼痛、水肿等症状。对于儿童,坐浴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可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短时间的坐浴,同样有助于减轻局部不适。
避免久坐久站: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成年人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肛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痔疮症状,应定时起身活动;儿童玩耍时也不宜长时间保持蹲坐等姿势,要适当活动,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2.药物治疗
局部外用药物:对于成年人,可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等局部外用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例如,一些含有麝香、冰片等成分的痔疮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痔疮引起的不适症状。但需要注意,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时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治疗,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温和药物。
口服药物:对于有便血等症状的成年人,可能会使用一些口服药物来改善症状,如止血药物等。但口服药物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成年人痔疮患者,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外痔严重水肿疼痛影响生活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外剥内扎术等。对于儿童痔疮,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对身体的影响需要谨慎评估。
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成年人手术治疗后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肛周清洁,避免感染,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换药等处理。而对于儿童,手术治疗后的护理更为关键,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避免其因手术带来的不适而产生恐惧心理,同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术后护理指导,促进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