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因病因和部位不同症状有差异,局部症状有疼痛(急重慢轻,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有别且可能被基础病掩盖或加重)、肿胀(炎症致血管通透增液体积聚,程度不一,长期重体力或剧烈运动者更易出现且恢复慢)、压痛(位置固定是重要体征,儿童敏感老人可能不典型)、皮肤温度升高(炎症致血循环加快产热增加,糖尿病等基础病者可能不易察觉);全身症状有发热(急性感染性骨膜炎可致,不同年龄表现不同,免疫低下者不典型)、乏力(炎症消耗机体应激致,老年人可能更明显,慢性疾病者乏力会加重);不同部位骨膜炎有特殊表现,如胫骨骨膜炎常见于跑跳运动人群,跟骨骨膜炎多在长期站立行走等人群,桡骨骨膜炎常见于手工劳作等人群。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其症状因病因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是骨膜炎较为常见的症状,通常在病变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急性骨膜炎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可呈刺痛或胀痛等;慢性骨膜炎疼痛相对较轻,一般为隐痛或酸痛,在活动后疼痛可能会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行走、跑步等活动时,胫骨部位会出现疼痛。不同年龄人群疼痛感受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活动时局部不适;成年人则能较清晰表达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骨膜炎引发的疼痛可能会被原发病症状掩盖或加重。
肿胀:病变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现象。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积聚。肿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肿胀可能仅能通过触摸感觉到局部组织较饱满,重度肿胀则可能可见明显的局部膨隆。比如,桡骨骨膜炎时,前臂相应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由于局部受力等原因,肿胀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恢复较慢。
压痛:用手指按压病变部位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压痛的位置相对固定,是骨膜炎的一个重要体征。通过压痛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部位。例如,跟骨骨膜炎患者,按压跟骨部位时会有明显的压痛。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骨骼等组织相对娇嫩,压痛可能会更敏感;而老年人可能因关节退变等原因,压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但仍可通过仔细检查发现。
皮肤温度升高:在炎症较明显的情况下,病变局部的皮肤温度可能会高于周围正常皮肤。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产热增加。比如,小腿骨膜炎时,触摸病变部位皮肤会感觉温度比其他部位高。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液循环本身可能存在问题,皮肤温度升高的表现可能不太容易察觉,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全身症状
发热:急性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会引起全身发热症状。当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导致骨膜感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出现发热反应,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例如,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炎可能会伴有高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较缓,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情况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性骨膜炎引发的发热可能不典型,需要提高警惕。
乏力:患者可能会感觉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这是因为身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消耗增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出现乏力表现。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在骨膜炎伴有全身症状时都可能出现乏力情况,但老年人可能本身身体机能下降,乏力感可能会更明显。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就存在呼吸功能等方面的问题,骨膜炎导致的乏力可能会加重其整体的不适感觉。
不同部位骨膜炎的特殊表现
胫骨骨膜炎:常见于长期进行跑跳等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主要症状为胫骨内侧疼痛,尤其是在小腿承重时疼痛明显,局部可能伴有肿胀、压痛,严重时行走困难。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胫骨骨膜炎相对常见,多与运动过量等因素有关,比如过度的跑步、跳跃等运动可能导致胫骨骨膜受损引发炎症。
跟骨骨膜炎:多发生于长期站立、行走较多或运动强度较大的人群。患者跟骨部位疼痛,晨起下地行走时疼痛较明显,活动后稍有缓解,但长时间行走后又会加重,局部有压痛,跟骨周围可能伴有肿胀。老年人跟骨骨膜炎可能与跟骨退变、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而年轻人则多与运动损伤等相关。
桡骨骨膜炎:常见于从事手工劳作、频繁使用手臂进行运动或劳动的人群,如木工、网球运动员等。主要表现为前臂桡骨部位疼痛、肿胀、压痛,活动手臂时疼痛加剧,可能会影响手臂的正常活动功能。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若有过度使用手臂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桡骨骨膜炎,比如长时间玩电子游戏导致手臂过度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