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是否轻易做支架需综合病情、全身状况、年龄、性别等多方面个体化评估,支架置入有适应证(稳定型冠心病中药物治疗不佳的严重病变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符合条件者)和禁忌证(严重全身疾病、严重出血倾向等),且需权衡获益(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等)与风险(手术及术后长期风险),由心内科医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策。
一、支架置入的适应证
1.稳定型冠心病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若存在严重的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以外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或者两支血管病变且累及左前降支近段等重要血管时,可能需要考虑支架置入。例如,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对于符合特定严重血管病变标准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若符合适应证均可考虑支架置入,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更多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评估时需要更全面地权衡风险与获益。女性患者在冠心病的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在符合支架置入适应证时,治疗原则是相同的。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小时内(若有条件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对于适合再灌注治疗且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尽快行支架置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多项临床试验表明,STEMI患者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支架置入,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肌存活情况。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如肌钙蛋白升高、严重心绞痛反复发作等,也需要根据病情评估是否进行支架置入。
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往往病情更复杂,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但如果符合支架置入的严格适应证,仍可从支架置入中获益,但围手术期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能在症状不典型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临床关注,但在决定是否进行支架置入时,主要依据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等客观指标。
二、支架置入的禁忌证
1.严重全身疾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支架置入围手术期需要使用一些药物,而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支架置入本身也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此类患者一般为支架置入禁忌证。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支架置入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可能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
对于高龄且全身情况极差、预期寿命很短的患者,支架置入的风险可能超过获益,一般不建议进行支架置入。老年患者如果合并多种终末期疾病,如恶性肿瘤晚期等,进行支架置入可能面临较大的手术风险,且术后恢复可能不佳。
2.严重出血倾向
存在未控制的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如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有严重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进行支架置入可能导致术中或术后严重出血,危及生命,因此是支架置入的禁忌证。例如,患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难以有效止血,容易引发出血并发症。
女性患者如果处于月经量大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要谨慎评估是否进行支架置入。
三、支架置入的风险与获益权衡
1.获益方面
支架置入可以迅速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对于有严重血管病变的患者,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接受支架置入并规范药物治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不同年龄层中,年轻患者通过支架置入改善血管状况后,能够更好地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老年患者在改善心肌供血后,也能显著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距离等。女性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同样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提升生活质量。
2.风险方面
手术相关风险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穿孔,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例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虽然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其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仍有一定风险。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原因,穿刺部位出血等风险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在血管解剖结构上可能与男性有差异,如股动脉较细等,可能增加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长期风险包括支架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复发、心血管事件再发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管病变特点等。糖尿病患者发生支架再狭窄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术后随访和管理。
总之,心脏病患者要不要轻易做支架需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全身状况、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由心内科医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权衡支架置入的风险与获益后做出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