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晚期即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终末阶段,有肝功能减退表现如全身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门静脉高压表现如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腹水、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治疗针对并发症及基础肝病,预后差与多种因素有关。
肝硬化晚期即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肝脏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以假小叶,肝脏功能显著减退,同时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肝功能减退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常有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等表现,这与肝脏合成功能减退,白蛋白等营养物质合成减少,以及代谢紊乱等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基础代谢率降低等因素,乏力等症状更为明显;而年轻患者若原本身体状况较好,可能在疾病早期症状不突出,但进入晚期后也会迅速出现明显乏力。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是常见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由于肝脏胆汁分泌和代谢相关功能异常,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厌油腻食物。长期的消化吸收不良会影响营养摄入,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
出血倾向和贫血:患者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紫癜等,这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等有关。同时,由于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等原因,患者常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等。女性患者若本身月经量较多,可能会加重贫血症状。
内分泌紊乱: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男性患者可出现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等;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等。此外,还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这是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引起的。
门静脉高压表现:
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脾脏因门静脉高压而淤血肿大,进而导致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减少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减少则会加重出血倾向。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患者腹部膨隆,呈蛙腹状,大量腹水可导致呼吸困难等。腹水的形成与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液生成过多等因素有关。对于老年人,由于腹腔脏器功能衰退,对腹水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而年轻患者若腹水增长迅速,也会很快出现明显不适。
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其中重要的侧支循环,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病情凶险,是肝硬化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如前所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出血量大,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任何年龄段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都需要紧急处理,但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预后相对较差。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等。其发生与肝功能衰竭、门静脉与体循环之间有异常分流,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导致大脑代谢紊乱等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肝性脑病的耐受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情况。
肝肾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等肾功能损害表现。其发生机制与门静脉高压、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对于患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进入肝硬化晚期后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风险可能更高。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水迅速增长等表现,是由于肠道细菌易位等原因引起腹腔内感染。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更易发生此类感染。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肝功能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凝血功能指标异常等;血清胆红素升高,反映肝功能减退和胆红素代谢障碍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腹水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也有助于评估肝脏形态、结构及门静脉系统情况等。
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可见曲张的静脉形态,对诊断侧支循环建立有重要意义。
治疗与预后
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等进行治疗,如针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处理;对于肝性脑病需采取减少肠道氨产生和吸收等措施;对于腹水可采取限制钠水摄入、利尿、输注白蛋白等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基础肝病,如抗病毒治疗(若为乙肝肝硬化)等。
预后:肝硬化晚期患者预后较差,若不进行肝移植等治疗,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短。但具体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是否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年轻、基础状况较好、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好;而老年、基础状况差、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