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机制异常、心肌重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心脏能量代谢异常。神经内分泌机制中RAAS激活使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心肌重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毒害心肌、加重后负荷;心肌重构时心肌细胞肥大后凋亡坏死,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氧化应激产生氧自由基损伤心肌等,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等直接损伤心肌、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心脏能量代谢障碍表现为能量产生障碍(底物利用改变、线粒体功能受损致ATP生成少)和能量利用障碍(SERCA2a异常致钙处理异常)。
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降低,刺激肾入球小动脉壁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催化肝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可增加心脏后负荷;还能促进醛固酮分泌,使水钠潴留,进一步增加血容量和心脏前负荷。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可刺激心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肥大,导致心肌重构。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到心力衰竭患者RAAS活性显著升高,且RAAS活性越高,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越差。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但长期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会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同时,还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促进心肌重构。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其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心肌重构
心肌细胞的变化
心肌重构早期,心肌细胞会发生肥大,表现为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蛋白质合成增加。但这种肥大是不平衡的,随着病情进展,心肌细胞会逐渐出现凋亡和坏死。心肌细胞凋亡是由多种因素介导的,如细胞内钙超载、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因子的过度刺激等。坏死则是由于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等导致心肌细胞结构破坏。例如,动物实验显示,在心力衰竭模型中,心肌细胞肥大与凋亡、坏死同时存在,且凋亡和坏死的细胞数量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增加。
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心力衰竭时,心肌间质纤维增生,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胶原蛋白Ⅰ/Ⅲ比例失衡,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的平衡被打破,MMPs活性增强,过多降解细胞外基质,而TIMPs对MMPs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心肌组织的弹性和顺应性改变,影响心肌的舒缩功能。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增加,MMPs与TIMPs的失衡是导致心肌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增强。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细胞浸润等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氧自由基会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凋亡和坏死。同时,氧化应激还会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多项研究检测心力衰竭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指标,如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证实了氧化应激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其中,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促进心肌重构;还能激活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加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例如,临床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炎症反应越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越差。
心脏能量代谢异常
心肌能量产生障碍
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底物利用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心肌主要利用脂肪酸作为能量底物,但在心力衰竭时,葡萄糖的利用增加。然而,心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同时线粒体功能受损,导致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例如,心肌细胞线粒体中的呼吸链酶活性降低,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使得心肌收缩所需的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中ATP含量降低,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存在异常。
能量利用障碍
肌浆网钙转运蛋白功能异常也会导致心肌能量利用障碍。肌浆网是心肌细胞储存和释放钙的重要细胞器,钙转运蛋白如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可将细胞质中的钙泵入肌浆网,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在心力衰竭时,SERCA2a表达减少,活性降低,导致心肌细胞内钙处理异常,心肌舒张功能受损,同时也影响心肌的收缩性能,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动物实验显示,过表达SERCA2a可改善心力衰竭动物的心脏功能,提示能量利用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