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是乙状结肠黏膜表面突出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分腺瘤性、炎性、错构瘤性等息肉,一般人群多无明显症状体检偶然发现部分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儿童幼年性息肉可无痛便血腹泻等老年人需与肠道肿瘤鉴别诊断靠肠镜检查及钡剂灌肠等影像检查处理原则是发现后通常建议切除腺瘤性息肉儿童小息肉可观察大或有症状则内镜切除老年人要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方式术后加强观察。
乙状结肠息肉是指乙状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从病理性质上看,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腺瘤性息肉
年龄因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一般在4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腺瘤性息肉,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可能升高。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由于饮食结构中高脂肪、低纤维食物占比较大,乙状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饮食中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低。
病史: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患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往往从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多个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发生癌变的几率极高。
炎性息肉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其发生往往与肠道炎症性疾病相关,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炎性息肉的风险会增加。
生活方式:一般生活方式对炎性息肉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患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若不注意饮食调理等,可能会加重肠道炎症,从而促进炎性息肉的形成。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若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加重炎症反应,进而促使炎性息肉生长。
病史: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的患者,是炎性息肉的高发人群。这些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容易形成炎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
年龄因素:比如幼年性息肉多发生于儿童期,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逐渐降低。
生活方式:一般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
病史:部分错构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如有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的家族,其后代患幼年性息肉等错构瘤性息肉的风险增加。
乙状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一般人群:多数乙状结肠息肉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腹痛多为隐痛,程度一般较轻;腹泻可为间断性腹泻;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
特殊人群
儿童:若为幼年性息肉(属于错构瘤性息肉的一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同时可能伴有腹泻等症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排便情况,若发现儿童大便带血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患乙状结肠息肉时,除了可能出现上述一般人群的症状外,还需注意与肠道肿瘤等其他疾病鉴别。因为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所以对于老年人出现的腹痛、便血等症状,要更加谨慎排查,明确病因。例如,老年人若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在使用一些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时,若出现便血,需要考虑是否与乙状结肠息肉相关,同时要权衡治疗息肉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关系。
乙状结肠息肉的诊断
肠镜检查:肠镜是诊断乙状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黏膜的情况,清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等。一般会对息肉进行活检,以明确其病理性质。例如,对于发现的息肉,会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腺瘤性、炎性还是错构瘤性息肉等。
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检查等,也可以辅助诊断乙状结肠息肉,但相对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差,一般作为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例如,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乙状结肠部位的充盈缺损等情况,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
乙状结肠息肉的处理原则
一般原则:对于乙状结肠息肉,一旦发现,通常建议进行切除治疗,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因为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潜能。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如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等。
特殊人群处理
儿童:对于儿童的幼年性息肉,如果息肉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症状,可以密切观察;若息肉较大或引起明显便血等症状,多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方法,但要注意儿童的耐受情况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术后需加强护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进行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如果患者心肺功能较差,能够耐受内镜下切除,则选择内镜下切除;若不能耐受内镜下切除,可能需要评估外科手术的风险收益比后再做决定。同时,术后要加强对老年人的观察,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