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或心慌感,其症状表现包括心跳节律异常相关症状,如心跳过快(可见于健康人及多种病理状态,儿童、女性特殊时期也有表现)、心跳过慢(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老年人易出现)、心律不齐(含早搏、房颤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女性围绝经期风险增加);伴随全身症状,如胸闷(心肌缺血等可致,不同性别表现有差异)、气短(心脏功能受影响致,儿童、老年人表现不同)、头晕(心脏泵血异常致脑供血不足,妊娠期、老年人需关注)、乏力(身体各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致,不同年龄提示不同问题);还有其他相关表现,如长期心悸者伴焦虑紧张,儿童表现为玩耍停止等特殊行为,老年人心悸易致其他慢性病加重。
心跳节律异常相关症状:
心跳过快: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情况时,患者会感觉心跳明显加快,频率可能超过100次/分钟,且这种心跳加快可能伴有心慌、不安的感觉。对于儿童来说,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心跳过快导致的心悸症状,且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多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等。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出现心跳过快相关的心悸表现。
心跳过慢: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属于生理性的;但也可见于病理情况,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当心跳过慢时,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有长时间的间歇感,进而出现心悸,严重时可能伴有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老年人若存在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相关的心悸问题。
心律不齐:包括早搏、房颤等情况。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患者会感到心脏有提前跳动的情况,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从而出现心慌、漏跳感等心悸表现。房颤时,患者的心跳节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可感觉心脏跳动紊乱、心慌明显,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年轻人出现房颤可能与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变化,也可能增加房颤发生导致心悸的风险。
伴随的全身症状:
胸闷:心悸时常可伴有胸闷,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发闷,呼吸不畅。例如,当因心肌缺血导致心悸时,往往同时会有胸闷的表现,这是因为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供氧,从而引起胸部不适。在患有冠心病的人群中,这种胸闷伴心悸的情况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下更容易发作。对于不同性别,男性和女性在冠心病相关的胸闷心悸表现上可能略有差异,女性有时可能更多表现为不典型的胸闷,如上腹部不适等。
气短:患者会感觉呼吸急促、困难,在心悸发作时,由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出现气短症状。比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就可能引起气短。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出现心悸气短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比同龄儿童更容易疲劳。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心悸时出现气短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
头晕:心悸时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症状。例如,严重的心动过缓会使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出现头晕,甚至可能导致跌倒。在女性妊娠期,若出现心悸头晕,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可能影响母婴健康,需要及时就医评估。老年人如果本身有脑血管基础疾病,心悸引发的头晕可能会加重脑血管缺血的风险。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精神萎靡。这是因为心悸导致心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从而出现乏力症状。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心悸时,患者除了心悸,往往还伴有明显的乏力,同时可能伴有消瘦、多汗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出现乏力伴心悸可能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贫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老年人出现乏力伴心悸则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多种可能。
其他相关表现:
精神心理方面:长期反复出现心悸的患者可能会伴有焦虑、紧张等情绪。比如,一些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在精神紧张、压力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悸,同时伴有情绪上的波动。女性由于在生理周期、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较大,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与心悸相关的问题,如焦虑情绪加重等。儿童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环境中,也可能因心理因素出现心悸症状,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儿童心悸可能还会表现为玩耍时突然停止活动、烦躁不安等,因为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描述心悸的感受,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老年人心悸时可能更容易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加重,如同时有高血压的患者,心悸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更大,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