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休克(严重骨折致失血性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长骨骨干骨折易致肺脑脂肪栓塞)、重要内脏器官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膀胱尿道损伤、直肠损伤等)、重要周围组织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内压增高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晚期并发症有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易发生)、压疮(长期卧床骨突部位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后长期制动下肢静脉血流慢及血液高凝易发生)、感染(开放性骨折易感染致骨髓炎等)、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对位不良愈合后可致)、关节僵硬(骨折后长期固定缺乏锻炼可致)、缺血性骨坏死(骨折端血液供应破坏致缺血坏死)、缺血性肌挛缩(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及时的严重后果)。
休克:严重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由于骨折部位出血量大,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例如,骨盆骨折可引起盆腔内血管损伤,导致大量出血,进而引发休克。这种情况在青壮年及老年患者中均可能发生,尤其是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贫血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休克。
脂肪栓塞综合征:多发生于长骨骨干骨折,尤其是股骨干骨折。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多见于成年患者,儿童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肝、脾破裂:多见于暴力作用下的骨盆骨折等情况,骨折端可能损伤周围的肝、脾等内脏器官,导致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肺损伤:肋骨骨折可能导致肺组织损伤,引起气胸、血胸等。老年人由于肺组织弹性差等原因,可能更容易发生肺损伤相关并发症。
膀胱、尿道损伤:骨盆骨折可能损伤尿道,如尿道膜部断裂等;耻骨骨折可能刺破膀胱。男性、女性患者均可发生,女性患者可能因解剖位置关系,损伤情况有所不同。
直肠损伤:骶尾骨骨折可能损伤直肠,多见于严重的骶尾骨骨折情况。
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重要血管损伤:常见的如股骨髁上骨折可损伤腘动脉;胫骨上段骨折可损伤胫前或胫后动脉等。不同部位骨折损伤的血管不同,在各个年龄段患者中均可能发生,若血管损伤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周围神经损伤:例如,腓骨颈骨折易损伤腓总神经;脊柱骨折可能损伤脊髓等神经组织。不同神经损伤会导致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运动障碍等,在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中均可出现,儿童由于骨骼发育等特点,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脊髓损伤:多见于脊柱骨折、脱位,如颈椎骨折-脱位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出现截瘫等严重后果。常见于青壮年患者,尤其是从事高危职业或运动时受伤的人群。
骨筋膜室综合征:多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室内肌肉、神经缺血、坏死。常见于骨折后包扎过紧等情况,任何年龄、部位骨折均可能发生,儿童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的肌肉挛缩等后遗症。
骨折的晚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多见于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老年患者本身肺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
压疮: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骨突部位易发生压疮,如骶尾部、足跟部等。任何年龄患者均可能发生,尤其是老年、消瘦、活动不便的患者,由于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压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后长期制动,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同时损伤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骨折患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术后早期活动少的患者更易出现。
感染
开放性骨折感染:开放性骨折由于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等。任何开放性骨折患者均有感染风险,尤其是伤口污染严重的患者。
骨髓炎:骨折后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骨髓炎,病程较长,治疗困难。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的血供特点等,骨髓炎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愈合后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各个年龄段关节内骨折患者均可能发生,老年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基础情况,可能更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骨折后长期固定,缺乏功能锻炼,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出现关节僵硬。任何骨折患者在固定期间若不进行适当功能锻炼,均可能发生关节僵硬,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修复和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
缺血性骨坏死:骨折使某一骨折端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端缺血性坏死。常见的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颈骨折后。不同年龄、部位骨折患者均可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青壮年患者中较为常见。
缺血性肌挛缩: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及时的严重后果,可导致肌肉缺血坏死,后期形成瘢痕组织,逐渐挛缩而形成特有畸形,如爪形手、爪形足等。多见于前臂和小腿骨折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儿童患者发生后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