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是齿状线以上直肠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常见痔疮类型,病因有解剖、遗传、职业、局部刺激饮食、腹内压增加、肛门静脉压力增高等,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瘙痒等,分为四度,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注射、胶圈套扎、手术等方法,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患内痔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内痔的定义
内痔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痔疮的一种常见类型。
二、内痔的病因
1.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
2.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内痔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直肠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抵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3.职业因素:久坐、久站、长期负重远行等职业,易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
4.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5.腹内压力增加:因腹内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妨碍静脉的血液回流。
6.肛门静脉压力增高: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直肠下端和肛管的慢性炎症等,可引起肛门静脉压力增高,使静脉回流受阻。
三、内痔的临床表现
1.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曲张静脉团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
2.痔核脱出:初期痔核较小,不脱出肛门外,随着病情进展,痔核逐渐增大,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后期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期脱出在肛门外。
3.疼痛:一般情况下内痔无疼痛,但若内痔脱出未能及时回纳,发生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瘙痒:内痔脱出时常有黏液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
四、内痔的分类
1.Ⅰ度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痔核脱出,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2.Ⅱ度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伴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
3.Ⅲ度内痔:便时带血、滴血,伴痔核脱出,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核脱出,需用手辅助回纳。
4.Ⅳ度内痔:痔核长期脱出肛门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脱出。
五、内痔的诊断
1.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痔核脱出,痔核的大小、数目、部位等情况。
2.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同时可协助判断内痔的情况,但对内痔本身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3.肛门镜检查:肛门镜检查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痔核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同时还可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
六、内痔的治疗
1.一般治疗:适用于内痔初期,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等。
2.药物治疗: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如栓剂、膏剂等,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也可口服一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多是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内痔。
3.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痔核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引起炎症反应,促使痔核纤维化,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Ⅰ、Ⅱ度内痔。
4.胶圈套扎治疗:利用胶圈套扎在痔核根部,阻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而愈合。适用于Ⅱ、Ⅲ度内痔。
5.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内痔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内痔结扎术等。
七、不同人群内痔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内痔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或不良排便习惯有关。儿童内痔患者应注重改善排便习惯,避免大便干燥,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保持大便通畅,一般不首选手术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2.女性:女性在妊娠、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腹压增加等因素,容易诱发内痔或使原有内痔症状加重。妊娠期间内痔发作时,应尽量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局部坐浴等,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经期时,由于盆腔充血等原因,内痔症状可能会加重,应注意局部卫生,保持大便通畅。
3.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容易出现便秘,这是导致内痔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内痔患者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预防便秘,可通过饮食调整、适当运动等方式来保持大便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