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是病程超6个月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类型,早期症状非特异,进展可致严重后果,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预防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治疗依类型选抗病毒、生活方式干预或免疫抑制等方法,需综合管理延缓病情进展。
常见类型及相关情况
病毒性肝炎相关慢性肝病: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HBV可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受感染肝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在儿童中,若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在围生期感染乙肝病毒,部分儿童会发展为慢性乙肝;成年患者中,一些人感染后免疫清除反应不充分,也会转为慢性。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HCV感染后易慢性化,与生活方式中可能的输血史、不安全注射史等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且慢性化率较高。
脂肪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紊乱相关,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肥胖人群中,尤其是儿童肥胖者,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过多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肝脏炎症等慢性病变;成年肥胖、糖尿病患者也是NAFLD的高发人群,其发病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引起,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等慢性病变。长期饮酒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男性相对更易受酒精影响导致肝脏慢性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肝脏慢性炎症。多见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中也有报道,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及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炎症、破坏,进而引起胆汁淤积,逐步发展为肝脏慢性损伤,多见于中年女性。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肝内和肝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狭窄为特征,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和免疫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稍多见。
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胀、腹水、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危害:
慢性肝病若不及时控制,病情持续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例如,乙肝、丙肝相关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脂肪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若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危及生命。
慢性肝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升高反映黄疸情况,白蛋白降低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病毒学检查(乙肝五项、HBV-DNA、HCV-RNA等,用于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及病毒复制情况)、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代谢指标检查(如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等,用于评估脂肪性肝病相关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纤维化、占位等病变;CT和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结构,对于发现早期肝硬化、肝癌等有重要价值。
肝活检:
是诊断慢性肝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明确炎症程度、纤维化分期等,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慢性肝病的防治原则
预防方面:
对于病毒性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及成人中未免疫且高危人群也应接种;避免不安全注射、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可降低丙肝感染风险。对于脂肪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如儿童避免过度肥胖,合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成人避免长期大量饮酒,控制体重,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目前尚无明确有效预防措施,但早期发现自身免疫异常有助于早期干预。
治疗方面:
病毒性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乙肝符合指征时可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丙肝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愈性治疗。脂肪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对于合并代谢紊乱的患者可能需要针对代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慢性肝病则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总之,慢性肝病是一大类复杂的肝脏疾病,不同类型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综合管理,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