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于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再分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结合心血管风险评估分层为低危(高血压1级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危(高血压1级伴1-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高危(高血压1级或2级伴≥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患有临床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很高危(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在分级分层中有不同特点老年人群有收缩压波动大脉压差大特点女性更年期前后血压易波动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人群易进入高危很高危分层需综合评估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控制血压和管理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的分级标准
(一)基于血压水平的分级
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此类人群血压处于正常范围,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维持血压稳定,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促使血压向升高方向发展,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重生活方式的保持。
2.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此阶段血压已偏离正常,需要密切关注生活方式,如限制钠盐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同时增加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因为该阶段人群若不加以干预,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3.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分为三级: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对于这部分患者,首先应进行非药物干预,持续3~6个月,若血压仍未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同时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这类患者在进行非药物干预的同时,往往需要启动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且降压平稳的药物。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此阶段血压水平很高,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急症的风险极大,必须立即开始降压治疗,通过药物快速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
二、高血压的分层标准(结合心血管风险评估)
(一)低危人群
1.高血压1级,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年轻的1级高血压患者,平时生活方式健康,没有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类患者主要通过强化非药物干预来控制血压,如严格遵循健康饮食模式,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规律运动等,一般经过3~6个月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大部分患者血压可得到有效控制。
(二)中危人群
1.高血压1级伴1~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者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1级患者同时伴有肥胖(体质指数BMI≥28kg/㎡),或者高血压2级患者没有其他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这部分人群需要在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如定期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一旦发现危险因素加重,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高危人群
1.高血压1级或2级伴≥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患有临床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例如高血压2级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冠心病等,这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较高,需要积极启动药物治疗来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尽量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全面管理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要给予抗血小板、改善心肌缺血等综合治疗。
(四)很高危人群
1.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比如高血压3级患者已经出现了左心室肥厚、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这类患者属于心脑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需要强化降压治疗,多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将血压严格控制达标,并且要加强对靶器官损害的监测和相关临床疾病的治疗,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高血压分级分层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老年人群高血压往往具有收缩压波动大、脉压差大等特点,在分级分层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女性在更年期前后血压可能会出现波动,需要特别关注;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进入高危或很高危分层;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在分级分层时要综合评估心血管风险,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来控制血压和管理相关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