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高血压后需先就医明确诊断并排查继发因素,然后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限盐、均衡营养、合理运动选适合有氧运动且坚持、控制体重算BMI并避免久坐,必要时药物治疗要根据情况选药且遵循小剂量开始等用药原则,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儿童青少年要分别注意相应事项,通过综合措施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一、就医诊断
1.明确血压水平:定期测量血压,若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基本可诊断为高血压。不同年龄段人群血压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减退,收缩压可能会偏高,但也应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
2.排查继发因素:部分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高血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肾上腺CT等,以排除继发因素。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高血压,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肾功能检查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二、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严格限盐。例如,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可使用限盐勺来控制盐的摄入量。
均衡营养: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钾、镁等元素,有助于降低血压。每天应摄入不少于500g的蔬菜和200~300g的水果。同时,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肥肉等中,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烘焙食品等。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2.合理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两者相结合。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是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例如,一位60岁的人,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220-60)×60%~70%=96~112次/分钟。
运动频率和时间:运动应坚持,可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对于患有高血压且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合并冠心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3.控制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BMI范围为18.5~23.9。超重或肥胖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每减轻10%的体重,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例如,一位BMI为28的肥胖者,可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逐步将BMI降至24以下。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肥胖和高血压的风险。应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如伸展肢体、走动等。
三、药物治疗
1.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例如,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可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可选用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首选ACEI或ARB。
2.用药原则:降压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ACEI可能引起干咳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往往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肾等器官功能减退,在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补钾,避免电解质紊乱。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治疗目标是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同时保障胎儿的正常发育。一般首选甲基多巴等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避免使用ACEI、ARB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胎儿情况等。
3.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肾脏疾病等引起。对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首先应寻找病因,如为继发性高血压,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应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若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且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总之,得了高血压后,应通过就医明确诊断,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控制血压,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管理,以降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