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黏膜炎症,婴幼儿多见新生儿,症状有口腔白膜等,病因分婴幼儿喂养等和成人长期用抗生素等,诊断靠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局部用制霉菌素等和全身用抗真菌药,预防分婴幼儿和成人,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口腔鹅口疮的定义
口腔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健康人的口腔等部位也可能存在,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口腔局部环境改变时,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二、口腔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婴幼儿:患儿口腔黏膜表面会出现白色斑膜,形似奶块,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会潮红、粗糙,可能会有溢血。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哺乳困难等症状。由于疼痛,患儿可能会拒绝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
成人:成人患口腔鹅口疮时,口腔内会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等症状,病变部位也可见白色斑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
三、口腔鹅口疮的病因
婴幼儿:
喂养因素:如果母乳喂养时,母亲的乳头不清洁,或者人工喂养时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都容易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例如,奶瓶使用后没有及时清洗消毒,残留的奶液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滋生的环境。
免疫力低下: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力更低下的婴幼儿,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成人: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比如一些患者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从而引发口腔鹅口疮。
佩戴义齿:佩戴义齿的患者,如果义齿清洁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在义齿表面定植,进而引起口腔鹅口疮。义齿的材质、佩戴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发病风险,不合适的义齿可能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摩擦损伤,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创造条件。
免疫力下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成人,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口腔鹅口疮。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
四、口腔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白色斑膜等典型症状,初步怀疑为口腔鹅口疮。
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检查:取病变部位的黏膜渗出物、斑膜等进行涂片,经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这种检查方法简便快速,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若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则可确诊。真菌培养对于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和进行药敏试验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后续的治疗选择。
五、口腔鹅口疮的治疗
局部治疗:
使用制霉菌素:可将制霉菌素制成混悬液涂抹于口腔患处,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对于婴幼儿患者,这种局部用药的方式相对安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改变口腔内的酸性环境,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婴幼儿可以在哺乳前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成人也可用于漱口。
全身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全身用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抗真菌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六、口腔鹅口疮的预防措施
婴幼儿:
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用温水清洗乳头。
人工喂养者:奶瓶、奶嘴要严格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一般煮沸10-15分钟即可。
增强免疫力: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要加强护理,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感染源。
成人: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
保持口腔清洁:佩戴义齿的患者要注意义齿的清洁,每天取下义齿进行清洗,可使用专门的义齿清洁液。成人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控制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成人要积极控制病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口腔鹅口疮的发病风险。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
家长在护理患儿时要格外小心,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口腔黏膜。由于婴幼儿不会表达不适,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口腔黏膜变化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对于使用药物治疗的婴幼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成人:
患有慢性疾病的成人在预防和治疗口腔鹅口疮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佩戴义齿的成人要定期到口腔科检查义齿的fit(贴合度)情况,及时调整不合适的义齿,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降低口腔鹅口疮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