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髋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关节病会致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病因有年龄、创伤、肥胖、遗传、关节发育异常等,病理有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症,临床表现为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减重、物理、运动)、药物、手术,预防要避免创伤、干预发育异常、控体重等。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髋关节软骨退变、磨损以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关节疾病。它会导致髋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的代谢能力下降,修复能力减弱,长期的磨损等因素会逐渐引发疾病。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创伤因素:既往髋关节的创伤,如髋关节骨折、脱位等,会破坏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生物力学环境,增加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风险。比如,髋关节脱位后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关节软骨损伤,进而引发骨性关节炎。
肥胖因素:肥胖人群体重较大,髋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关节软骨磨损加剧。过多的体重会使髋关节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加速软骨的退变,从而更容易诱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表明,肥胖者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概率比正常体重者高很多。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关节软骨的结构和代谢,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例如,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关节软骨的成分异常,对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等。
关节发育异常: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关节发育异常情况,会使髋关节的受力不均匀,局部软骨承受过大的应力,长期如此容易引发骨性关节炎。
病理改变
软骨退变:关节软骨开始出现磨损、变薄,表面不光滑,甚至出现裂隙、溃疡等。软骨细胞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合成和分解软骨基质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软骨基质逐渐丢失。
骨质增生:为了适应关节受力的变化,骨赘会逐渐形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骨质增生。这些骨赘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引起疼痛和活动受限。
滑膜炎症:滑膜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分泌过多的滑液,导致关节肿胀。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加重软骨的损伤和疼痛。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疼痛往往不明显,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变为持续性疼痛,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髋关节周围,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内侧等部位。
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后僵硬感可逐渐缓解,但活动过多后又会加重。例如,患者晨起时感觉髋关节发僵,活动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所改善,但如果活动量过大,髋关节又会变得不适。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僵硬等原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下蹲困难、上下楼梯费力、行走距离缩短等。严重时,髋关节可能会出现屈曲挛缩、内收畸形等,导致患者基本的行走、站立等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等活动度是否减小,是否存在压痛、摩擦感等。例如,检查髋关节屈曲时,观察患者能达到的最大角度,判断活动受限程度;触摸髋关节周围,感受是否有异常的摩擦感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囊性变等典型的骨性关节炎表现。例如,关节间隙变窄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影像学特征之一,正常髋关节的关节间隙在X线片上是清晰可见的,而患病时间隙会明显变窄。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软骨损伤等情况的诊断更为敏感。它可以更早地发现关节软骨的退变、骨髓水肿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治疗
减重: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以显著降低髋关节的负重,延缓病情进展。例如,体重减轻5-10公斤,就可能使髋关节承受的压力明显降低。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和疼痛。按摩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和组织,改善髋关节的血液循环和肌肉紧张状态。
运动疗法: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髋关节康复锻炼,如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对髋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不过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主要还是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髋关节置换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后决定。
预防方面,要注意避免髋关节的创伤,对于儿童期的髋关节发育异常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干预,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以降低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