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口腔清洁需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控制牙周炎症可洗牙、龈下刮治,治疗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要控制血糖、积极治原发疾病,手术治疗可选牙龈移植术、引导组织再生术,调整生活方式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
正确刷牙: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每天早晚各刷一次。巴氏刷牙法能有效清洁牙齿邻面和牙龈沟内的菌斑,减少菌斑堆积对牙龈的刺激,从而有助于牙龈萎缩的恢复。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正确刷牙的人群,牙龈炎症发生率降低,对牙龈萎缩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儿童在家长帮助下进行刷牙,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牙龈;成年人则要自觉养成良好刷牙习惯。
使用牙线或间隙刷:对于牙缝较大的人群,牙线或间隙刷能更好地清洁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牙线可以每天使用一次,从牙龈方向轻轻滑入牙缝,上下刮动清洁牙齿邻面;间隙刷适用于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较多的情况,能深入清洁牙根表面。老年人牙齿间隙可能因牙龈萎缩而增大,使用牙线或间隙刷能有效清除牙缝中的污垢,维护牙龈健康;青少年若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也可借助牙线或间隙刷辅助清洁。
控制牙周炎症
洗牙:定期洗牙(龈上洁治)是去除牙龈上菌斑、牙结石的有效方法。一般每6-12个月洗牙一次。牙结石是刺激牙龈萎缩的重要因素,洗牙可以去除牙结石,减轻牙龈炎症。研究发现,定期洗牙的人群牙周健康状况较好,牙龈萎缩进展速度减慢。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都应根据自身口腔卫生状况确定洗牙频率,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牙龈炎症,洗牙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牙周炎症,更要注重洗牙来控制牙龈状况。
龈下刮治:如果牙周炎症较严重,牙龈出现深牙周袋,需要进行龈下刮治,去除牙龈下方的菌斑和牙结石。龈下刮治能深入牙周袋内,清除病变组织,促进牙龈炎症的消退和牙龈组织的修复。患有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龈下刮治来控制病情,防止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时,进行龈下刮治的同时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治疗效果。
治疗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并发牙周疾病,从而加重牙龈萎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0mmol/L以下。血糖得到控制后,牙周炎症可能会有所减轻,有利于牙龈萎缩的恢复。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在家长监督下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口腔健康;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血糖控制的稳定性,同时关注口腔局部情况,及时处理牙周问题。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可能影响牙龈健康,导致牙龈肿胀、出血等,进而加重牙龈萎缩。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血液系统疾病,同时加强口腔局部护理。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过程中,要注意口腔卫生维护,预防口腔感染加重病情。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弱,口腔护理更要细致,防止口腔感染引发更严重后果;成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疾病,定期检查口腔。
手术治疗
牙龈移植术:对于牙龈萎缩较严重,牙根暴露较多的患者,可考虑牙龈移植术。通过取自身其他部位的牙龈组织移植到萎缩部位,覆盖牙根,改善牙龈萎缩状况。该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牙龈萎缩程度、口腔局部条件等综合评估是否适合。青少年患者若因先天性牙龈发育不良导致牙龈萎缩,在身体发育相对稳定后可考虑牙龈移植术;老年患者若牙龈萎缩是由于长期牙周炎等原因,也可根据身体状况评估是否进行手术。
引导组织再生术:对于有牙周袋形成且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引导组织再生术可以帮助牙周组织再生,促进牙龈附着位置的恢复。手术中放置引导组织再生膜,阻挡牙龈上皮细胞长入,引导牙周膜细胞等再生,从而改善牙龈萎缩及牙槽骨吸收状况。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效果可能因自身组织修复能力不同而有所差异,年轻人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恢复效果较好;老年人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术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但仍可通过该手术改善牙龈萎缩情况。
调整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结缔组织的完整性,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和磷,对牙齿和牙龈健康有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营养来支持牙龈等口腔组织发育,要保证均衡饮食;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下降,可通过适当补充钙剂等方式保证钙的摄入,维持牙龈健康。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牙龈血管收缩,影响牙龈的血液供应,加重牙龈萎缩;过量饮酒也会对口腔黏膜和牙龈产生刺激,不利于牙龈健康恢复。吸烟者应尽量戒烟,戒烟后牙龈血液循环会逐渐改善,炎症可能减轻;饮酒者要适量饮酒,避免酗酒对口腔健康的不良影响。青少年应避免吸烟和饮酒,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成年人要认识到吸烟和过量饮酒对牙龈健康的危害,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