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常见心律失常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少数由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所致发作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心率快而规则心电图等可助诊断急性发作期可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或电复律预防发作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或导管消融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不及时治疗或反复发作可能致心脏功能受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
1.发病机制
折返机制:是最常见的发生机制。在心脏内存在两条或多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通路,形成折返环。当一个适时的早搏传入折返环时,就可能引发持续的折返激动,从而导致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例如,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时,就容易发生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自律性增高:心脏的某些特殊部位的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自动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超过了正常的心率范围,从而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比如,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触发活动:由一次早发的期前收缩所触发,后除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发快速的冲动发放。早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相或3相,多由钙超载引起;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4相,由细胞内钙过载及钠浓度变化所致。
2.临床表现
症状:发作时患者可突然感到心悸,有的还可能伴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时的心率、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有关。例如,对于本身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即使心率不是特别快,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表现;而心脏功能较好的年轻人,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心悸不适。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情况,这是因为小儿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不适症状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体现。
体征:心率通常较快,一般在150-250次/分钟之间,心律绝对规则。听诊时心音强度一致。
3.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快而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若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可增宽),P波形态异常,可能与QRS波群有固定关系或埋于QRS波群中不易辨认。例如,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可表现为窄QRS波群,逆行P波位于QRS波群之后等特征性改变;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群,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且常埋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不频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明确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规律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情况。对于一些发作呈间歇性的患者,Holter检查尤为重要。
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进行电生理检查。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内特定部位,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和折返路径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可以明确是房室结内折返还是房室折返等不同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4.治疗与预后
急性发作期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适用于病情较轻、发作时间较短的患者。可采用的方法有按压眼球(儿童应避免强力按压,以防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按摩颈动脉窦(一般先按摩右侧,每次不超过5-10秒,两侧不宜同时按摩,以免引起脑缺血)、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等。这些方法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结传导,有可能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药物。腺苷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短暂,静脉注射后通常在数秒内发挥作用,但可能会引起短暂的呼吸困难、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维拉帕米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但对于有心力衰竭、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慎用;普罗帕酮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禁用。
电复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出现休克、晕厥等)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治疗,通过发放适当强度的电流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儿童进行电复律时需要特别注意能量的选择,一般首次选用2-4J/kg,若无效可逐渐增加能量,但不超过10J/kg。
预防发作:对于频繁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导管技术消除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达到根治的目的。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房室传导阻滞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预后:大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尤其是对于基础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儿童患者如果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