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骨膜炎引起原因有运动相关因素(过度运动、姿势不当)、外伤因素(直接、间接外伤)、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治愈方法包括一般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按摩)、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康复训练(早期简单屈伸活动、后期增加强度难度的训练如靠墙静蹲等,不同人群康复训练有注意事项)。
一、膝盖骨膜炎的引起原因
(一)运动相关因素
1.过度运动:对于经常运动的人群,如长跑、篮球等运动员,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使得膝盖部位的肌肉反复收缩,对骨膜产生过多的牵拉刺激。例如,长跑运动员在长时间奔跑过程中,膝盖骨膜不断受到摩擦和应力作用,容易引发骨膜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运动过量且姿势不正确,也易出现膝盖骨膜炎,比如过度进行跳跃类运动时,膝盖骨膜承受的压力增大,超出其承受范围就会发病。
2.运动姿势不当:不正确的运动姿势会使膝盖骨膜受力不均。比如在跑步时膝盖内扣,会导致膝盖骨膜局部受到异常的压力和摩擦,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炎症。这在一些运动初学者中较为常见,由于缺乏正确的运动指导,姿势不正确而增加了膝盖骨膜炎的发病风险。
(二)外伤因素
1.直接外伤:膝盖受到直接的撞击、磕碰等外伤时,如交通事故中膝盖被撞击、摔倒时膝盖直接着地等,外力会直接作用于骨膜,导致骨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这种情况在有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外伤后的膝盖骨膜可能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
2.间接外伤:膝盖受到间接外力时也可能引发骨膜炎。例如,高处坠落时脚部着地,力量通过下肢传导至膝盖,造成膝盖骨膜的损伤。这种间接的外力作用同样会破坏骨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炎症。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膝盖骨膜,引发感染性骨膜炎。比如身体某部位有化脓性病灶,细菌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膝盖骨膜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在膝盖骨膜部位繁殖,导致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膝盖骨膜引发炎症。例如,病毒性感冒等病毒感染后,病毒可能侵犯关节周围组织包括骨膜,引发炎症,但相对细菌感染来说较为少见。
二、膝盖骨膜炎的治愈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病后首先要让膝盖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引起疼痛的活动。无论是运动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应减少膝盖的负重和过度活动,让骨膜有时间进行修复。例如,减少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减轻膝盖的负担。
2.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期(通常是发病后的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膝盖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充血和水肿,缓解疼痛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和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通常是48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以皮肤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一些慢性期的膝盖骨膜炎患者,热敷也有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
按摩: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膝盖按摩,能够放松膝盖周围的肌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病情。例如,按摩膝盖周围的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肌肉,通过按摩促进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间接减轻骨膜的压力。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抗生素: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医生会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在疼痛有所缓解后,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膝盖的屈伸活动等,以保持膝盖的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幅度,避免过度训练加重病情。例如,坐在床边,缓慢地进行膝盖的屈伸运动,每次进行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后期康复训练: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好转,可以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例如进行靠墙静蹲等训练,增强膝盖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膝盖的稳定性。靠墙静蹲时,背部紧贴墙壁,膝盖弯曲呈90度左右,保持这个姿势一定时间,逐渐增加保持的时间和难度,但要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训练。对于青少年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节奏,避免因训练不当影响生长发育。而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逐步进行,以增强膝盖的功能和预防病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