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HA心力衰竭分期包括A期(有高危因素无结构或功能异常及症状体征)、B期(有心脏结构异常无心力衰竭症状体征)、C期(有结构性心脏病且有症状体征)、D期(难治性终末期需特殊干预),各期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有Ⅰ级(日常活动量不受限)、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Ⅳ级(不能从事体力活动且休息时也有症状),各分级也受年龄、病史、生活方式影响。
一、ACC/AHA心力衰竭分期
1.A期
定义:存在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因素,但心脏形态和功能尚未出现改变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存在发展为心力衰竭的潜在风险,需要积极控制高危因素,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积极治疗冠心病等,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在A期时更应密切监测,因为年龄越大,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相对越高。
生活方式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会增加A期人群发展为心力衰竭的风险,应引导其改变生活方式。
2.B期
定义:已有心脏的结构异常,但尚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有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等情况。此时心脏已经出现了结构上的改变,但还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的临床表现。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早期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有症状的心力衰竭。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脏结构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生理性改变,但病理性的结构异常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如老年人的瓣膜退行性变等,在B期时需要关注其心脏结构改变的进展情况。
病史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更容易进入B期,需要长期监测心脏结构变化。
3.C期
定义:已有结构性心脏病,且既往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有冠心病病史,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等心力衰竭症状的人群。此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心力衰竭相关的临床表现,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在C期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心力衰竭症状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需要更密切的医疗监测和更积极的治疗。
生活方式影响:C期患者如果继续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不遵医嘱饮食等,会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应指导其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加重病情。
4.D期
定义: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需要特殊的干预措施。例如经过规范治疗仍难以控制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支持等特殊治疗。这类患者预后较差,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在D期时,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各种治疗措施的耐受性更差,治疗难度更大,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关怀。
病史影响:长期患有严重心脏疾病且病史较长的患者,进入D期的可能性较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既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
二、ACC/AHA心力衰竭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
1.Ⅰ级
定义: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例如心脏病变较轻的患者,从事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会出现心力衰竭相关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年轻人在Ⅰ级时,可能由于身体代偿能力较好,症状不明显,但仍需关注心脏情况,防止病情进展。老年人在Ⅰ级时,虽然日常活动不受限,但随着年龄增长,潜在的心脏功能下降可能在不经意间加重,需要定期复查。
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Ⅰ级患者的心脏功能稳定,如合理运动、均衡饮食等。
2.Ⅱ级
定义: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比如患者快步走或爬楼梯时会出现气短等症状。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在Ⅱ级时,由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轻度活动就可能出现症状,需要注意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病史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Ⅱ级患者,病情相对更易波动,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3.Ⅲ级
定义: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低于平时一般活动量时即可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例如患者平地行走短距离就会出现气短等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在Ⅲ级时,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生活自理可能受到影响,需要家人的密切照顾,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防止因活动引发严重的心力衰竭发作。
生活方式影响:Ⅲ级患者需要严格限制活动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症状,应严格遵医嘱进行生活管理。
4.Ⅳ级
定义: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活动后加重。例如患者在休息时就有气短、不能平卧等表现,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在Ⅳ级时,身体极度虚弱,需要在医疗环境下进行精心护理,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给予舒适的护理环境,提高其生存质量。
病史影响:长期严重心脏疾病的Ⅳ级患者,治疗难度大,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综合治疗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