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是常见周围神经卡压病,因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致手麻、手痛等,发病与解剖、职业、内分泌等因素相关,可通过体格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支具固定、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孕期、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腕管综合征的定义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挤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腕管是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一个骨性纤维管道,正中神经从中通过,当各种原因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时,就会压迫正中神经,从而出现手麻、手痛等症状。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腕管内结构异常,如腕骨骨折、脱位、先天性腕管狭窄等,会使腕管容积减小,增加正中神经受压的风险。
2.职业因素:长期从事需要反复屈伸腕部的工作,如键盘操作员、木工、缝纫工等,腕部频繁活动导致正中神经反复受到摩擦和挤压,容易引发腕管综合征。例如,长时间使用鼠标的办公人群,由于手腕频繁屈伸,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的应力增加,发病几率相对较高。
3.内分泌因素:在一些特定时期,如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女性体内内分泌发生变化,会引起腕管内组织水肿,增加腕管内压力,从而诱发腕管综合征。这是因为内分泌变化会影响到腕管内的软组织代谢,导致组织肿胀,进而压迫正中神经。
三、临床表现
1.手麻: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桡侧三个半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半)出现麻木感,夜间或清晨症状往往较为明显,有时会被麻醒,活动手腕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这是因为夜间手腕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正中神经受压加重,所以麻木感更明显。
2.手痛:随着病情进展,手痛症状会逐渐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前臂,疼痛性质多为刺痛、胀痛等。疼痛可能在手部活动时加重,比如抓握东西、屈伸手指等动作。
3.手部肌力下降:病情严重时,会出现手部肌肉萎缩,导致手部肌力下降,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拿筷子、系纽扣等都变得困难。这是因为正中神经长期受压,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传导,肌肉逐渐萎缩,肌力减弱。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一些特定的体格检查,如屈腕试验:患者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屈曲90度,1分钟内患侧即会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麻木感为阳性;Tinel征:叩击腕部正中神经部位,若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放射性麻痛则为阳性,这些体格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正中神经受压情况。
2.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等指标,可以明确正中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失神经电位等异常改变。
3.影像学检查:腕部X线、CT或MRI检查可以排除腕部的骨骼病变,如骨折、肿瘤等,同时还能观察腕管的结构,了解是否存在腕管狭窄等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五、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支具固定:使用腕关节支具将腕部固定在中立位,限制腕关节的活动,减轻正中神经的受压,缓解症状。一般建议白天佩戴,夜间也可佩戴,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持手腕伸直位,有助于减轻夜间的神经受压。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局部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反应等。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超声波、红外线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手麻、手痛等症状。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供应,缓解肌肉紧张;理疗则通过特定的物理因子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2.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开腕管,解除正中神经的压迫。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腕管切开减压术等。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正中神经受压情况,但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女性:孕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原因容易患腕管综合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手腕屈曲姿势,如避免长时间玩手机、做家务时注意手腕的正确姿势等。如果出现手麻手痛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处理,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适当的手腕制动、轻柔的物理治疗等。
2.儿童:儿童患腕管综合征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先天性腕管狭窄等情况导致,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儿童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治疗方法,优先选择保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如调整手部姿势、适当的康复训练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发展再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群: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腕管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或影响治疗效果。在治疗腕管综合征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手术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