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常见症状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老年人、女性、儿童有特殊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他汀类药物等)、非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和心理康复)。
一、心脏病的症状
(一)常见症状
1.胸痛:这是心脏病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多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紧缩感等,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左右,诱因多为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会出现此类胸痛症状,有研究显示约60%-70%的冠心病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
2.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多种心脏病都可能引起心悸,如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跳动节律或频率发生改变,就会让患者感觉到心悸。
3.呼吸困难: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功能不全时,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导致呼吸困难,这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据统计,约70%-80%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
4.乏力:患者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心脏功能受损时,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出现乏力表现。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症状表现
1.老年人:老年人患心脏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表现为呼吸困难、晕厥、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度下降,而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掩盖了心脏病的典型症状。
2.女性:女性心脏病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除了胸痛外,还可能出现疲劳、睡眠障碍、上腹部不适等不典型症状。有研究发现女性冠心病患者不典型症状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对疾病的感知差异有关。
3.儿童:儿童心脏病症状也有其特点,婴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年长儿可能诉说胸痛、心悸,但表述往往不准确,需要家长和医生仔细观察。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从婴儿期就出现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活动耐力差等表现。
二、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适用于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病的治疗,一般无禁忌证的患者可长期服用,但要注意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预后,适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但对于哮喘患者、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应慎用,因为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或加重心动过缓。
3.ACEI或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氯沙坦等,具有改善心肌重构、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等作用,常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等患者。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干咳、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慎用。
4.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心血管事件,适用于高脂血症合并心脏病患者以及冠心病患者等。但要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二)非药物治疗
1.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冠心病患者,若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手段,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例如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PCI治疗可以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降低死亡率。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通过植入起搏器,调节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俗称“搭桥手术”,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等作为桥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段,恢复心肌供血。
心脏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对于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如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根据病情可选择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严重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二尖瓣置换术。
3.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力量训练等。运动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脏病复发风险。但运动康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运动强度过大或过小。
心理康复:心脏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例如对于因心脏病而产生焦虑情绪的患者,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改善其心理状态,进而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