膑骨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运动疗法(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及对关节炎作用机制不同,有病史者需咨询医生)、减轻体重(体重过重加重磨损,不同人群体重控制目标不同)、使用辅助器具(拐杖等减轻负重,膝关节支具提供支撑稳定);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抗炎止痛,特定人群慎用)、软骨保护剂(促进软骨合成,长期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咨询);手术治疗有关节镜手术(早期适用,术后康复重要)、截骨术(力线异常者适用,不同年龄手术风险预后不同)、人工膑骨置换术(晚期无效者适用,创伤大康复长,术后按计划康复)。
一、非药物治疗
(一)运动疗法
1.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及具体运动方式
年轻人:可进行游泳运动,游泳时膑骨所受压力较小,能在不负重的情况下锻炼膝关节周围肌肉,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中老年人群,适合进行水中慢跑,在齐腰深的水中慢跑,能减轻膑骨负重,每次15-20分钟,每周3-4次。运动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运动损伤。
有病史人群:若有膑骨关节炎病史,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2.运动对膑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通过增强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可更好地稳定膑骨,减少膑骨的异常摩擦和应力,从而缓解膑骨关节炎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二)减轻体重
1.体重与膑骨关节炎的关系
体重过重会增加膑骨的负重,加重膑骨的磨损,从而诱发或加重膑骨关节炎。对于体重超标的膑骨关节炎患者,每减轻1公斤体重,可使膑骨所受压力平均减少约3-4公斤。
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体重控制目标: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女性和男性在体重控制上无本质性别差异,但女性在不同生理期(如孕期、更年期等)体重管理需特别注意,孕期应合理控制体重增长,更年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导致体重易增加,需更加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则应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增长,避免肥胖相关的膑骨关节炎风险。
(三)使用辅助器具
1.不同辅助器具的适用情况
拐杖或助行器:当膑骨关节炎导致行走困难时,拐杖或助行器可减轻膑骨的负重,适用于症状较严重、行走时膑骨疼痛明显的患者。对于老年人或平衡能力较差的人群,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能有效降低摔倒风险。
膝关节支具:可在运动或行走时提供一定的支撑和稳定,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轻度活动但膑骨承受压力较大的患者适用,如进行短距离行走或轻度家务活动时佩戴。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及适用人群
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膑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适用于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应谨慎使用,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溃疡、出血等。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时也需密切监测,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2.药物举例: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
(二)软骨保护剂
1.作用机制及适用情况
如氨基葡萄糖等,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保护软骨,延缓膑骨软骨的退变。适用于膑骨关节炎早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咨询医生,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肝肾代谢。
三、手术治疗
(一)关节镜手术
1.手术适用情况
适用于膑骨关节炎早期,存在膑骨关节内游离体、滑膜增生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可以清理关节内的游离体、修整磨损的软骨等,改善关节症状。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关节镜手术可能是较好的选择,但术后仍需注意康复训练。
2.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对于手术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术后第1-2天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术后1-2周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年轻人康复速度相对较快,但也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老年人则需更加缓慢地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关节损伤。
(二)截骨术
1.适用人群及原理
适用于有膑骨力线异常的膑骨关节炎患者,通过截骨改变力线,减轻膑骨局部的异常应力,从而缓解症状。例如,对于因膝内翻或膝外翻导致膑骨受力不均的患者,截骨术可调整力线,使膑骨受力更均匀,延缓病情进展。
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及预后:年轻人进行截骨术预后相对较好,因为其膝关节的修复和适应能力较强;老年人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等基础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且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和随访。
(三)人工膑骨置换术
1.适用情况
适用于膑骨关节炎晚期,保守治疗和其他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人工膑骨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要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年轻人可能更注重早期恢复正常活动能力,但也需避免过度活动;老年人则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