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样皮炎是皮肤炎症性疾病有多样临床表现,内部因素含遗传、免疫异常、慢性疾病等,外部因素有接触过敏原、环境、生活方式等,皮肤表现分急、亚、慢性期且瘙痒程度各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为避诱因、药物治,预防要皮肤护理、注意生活环境、健康生活方式,不同人群在发生、表现和处理上有差异。
一、定义
湿疹样皮炎是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通常具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脱屑等多形性皮疹特点,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二、病因
1.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湿疹、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个体患湿疹样皮炎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应性皮炎属于湿疹样皮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约6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
免疫系统异常: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时,可能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比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2细胞主导的免疫反应过强时,容易导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可能影响皮肤的状态,增加湿疹样皮炎的发生几率。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和炎症,包括湿疹样皮炎。
2.外部因素
接触过敏原: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可诱发湿疹样皮炎。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化妆品、肥皂、洗涤剂、某些植物(如漆树)、金属(如镍)等。例如,接触含有镍的金属饰品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斑、瘙痒等湿疹样表现。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变化对皮肤有影响。高温、高湿度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真菌,且皮肤出汗多、油脂分泌改变等可能诱发湿疹样皮炎。例如,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湿疹样皮炎的发病率可能有所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通路影响皮肤状态,增加湿疹样皮炎的发生风险。另外,过度清洁皮肤,尤其是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急性期:皮肤出现红斑,边界一般不太清晰,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小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渗出、糜烂,表面有结痂。例如,手部湿疹样皮炎急性期可能表现为手掌部位红斑、水疱,搔抓后出现渗液。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逐渐干涸,出现结痂、脱屑,炎症有所减轻,但仍有瘙痒。
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颜色暗红或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比如,慢性小腿湿疹样皮炎可表现为小腿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改变。
2.瘙痒程度:不同患者瘙痒程度不一,轻者偶尔有痒感,重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儿童患者由于无法准确表达瘙痒,可能表现为烦躁、搔抓局部皮肤等行为。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发展过程,有无接触特殊物质、家族过敏史、慢性疾病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近期更换过新的化妆品,家族中有无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等。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范围等。重点查看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脱屑等情况,注意与其他类似皮肤疾病进行鉴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能需要进行斑贴试验来检测患者是否接触过敏原,帮助明确病因。例如,怀疑接触性湿疹样皮炎时,斑贴试验可以检测出患者对哪种过敏原过敏。另外,血常规检查可能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有过敏性炎症反应。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避免诱因、药物治疗等。
避免诱因:对于已知的过敏原或诱发因素,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明确对某种金属过敏后,避免佩戴含有该金属的饰品;对于因环境湿度大诱发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选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慢性期皮肤增厚明显时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皮肤萎缩等。对于瘙痒剧烈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谨慎,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2.预防措施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例如,选择含有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儿童皮肤娇嫩,更应注意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
注意生活环境:维持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均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饮食的选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湿疹样皮炎的发生、表现和处理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儿童皮肤薄嫩,在选择药物和护理产品时需更加谨慎;女性可能因使用化妆品等原因增加接触过敏原的机会;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关注皮肤状况;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要注意调节情绪以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