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由过敏原引发,常见过敏原分吸入、食入、接触性三类,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同人群有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药物治疗,预防要从生活环境、饮食、皮肤护理等方面着手。
常见的过敏原及引发的过敏性皮肤病类型
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接触花粉可能引发花粉症,除了鼻部症状外,也常累及皮肤,出现花粉过敏性皮炎,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风团等;尘螨过敏可导致特应性皮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婴幼儿时期可能表现为面部、颈部等部位的红斑、丘疹,随着年龄增长,皮疹可能蔓延至四肢伸侧等部位,且病情容易反复,与尘螨在生活环境中广泛存在以及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等因素有关。
食入性过敏原: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食物过敏引发的过敏性皮肤病以湿疹和荨麻疹较为多见,比如婴儿期对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出现头面部红斑、渗出等湿疹表现,较大儿童食用鱼虾后可能迅速出现全身风团样皮疹,伴有明显瘙痒。
接触性过敏原:包括金属(如镍)、化妆品、某些植物(如漆树)等。接触镍可能引发镍接触性皮炎,多发生在佩戴含镍首饰的部位,如耳部、颈部等,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红斑、丘疹、水疱等;接触某些化妆品可导致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更为常见,症状轻重与接触的化妆品成分及个体敏感程度有关,轻者表现为接触部位的轻度红斑、瘙痒,重者可能出现肿胀、水疱甚至糜烂。
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多样性: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瘙痒等不同表现。以湿疹为例,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等。荨麻疹的典型表现是大小不等的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容易反复发作,风团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皮肤较薄,屏障功能差,对过敏原更敏感,且好动,接触过敏原的机会更多。例如特应性皮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婴幼儿时期发病者,由于无法准确表达瘙痒,常表现为哭闹、搔抓头部等,皮疹好发于面颈部,随着年龄增长,皮疹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且与儿童的生活环境、饮食等密切相关,如室内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的暴露,以及婴儿期过早添加辅食等情况都可能影响病情。
成人:成人接触过敏原的途径更多样,比如职业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工业化学品引发接触性皮炎的情况时有发生,且成人可能因为对自身过敏情况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同,就医的及时性有所差异。
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接触史、饮食情况、家族过敏史等。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新的化妆品、是否食用过新的食物、近期是否去过花粉较多的地方等信息,对于判断过敏原非常重要。例如患者出现皮肤红斑、瘙痒1周,询问得知3天前更换了新的洗面奶,且家族中有过敏性鼻炎病史,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接触性化妆品过敏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范围等。如观察湿疹患者皮疹是局限于某一部位还是泛发全身,荨麻疹患者风团的大小、分布等情况,从而初步判断病情。
实验室检查:
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接触性皮肤病的诊断,将可疑的过敏原贴敷于患者皮肤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反应,以确定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例如怀疑患者对镍过敏,就可以通过斑贴试验来明确。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辅助诊断过敏性皮肤病。如果检测到对某种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升高,提示可能对该食物过敏并引发相关皮肤症状。
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原则
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关键。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尘螨的床品等;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瘙痒等症状,适用于大多数过敏性皮肤病。如氯雷他定等,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但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相对更适合从事精细工作或驾驶等人群,因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
糖皮质激素:病情较重时可短期使用,如外用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适用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炎症较重的情况,但儿童使用时需注意激素的强度和使用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重症药疹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免疫抑制剂:对于一些难治性、重症的过敏性皮肤病可能会用到,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多,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过敏性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生活环境管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定期清扫房间,减少尘螨、真菌等过敏原的滋生;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对于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关闭门窗等。
饮食管理: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婴儿期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密切观察食用新食物后的反应。
皮肤护理:注意皮肤的保湿,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尤其是儿童和皮肤敏感人群,避免过度清洁皮肤,防止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