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等引起的综合征,病因有年龄、损伤、遗传、妊娠等,临床表现有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及腰椎侧凸等体征,辅助检查有X线、CT、MRI、肌电图等,诊断靠综合病史等,治疗分非手术(卧床、牵引、理疗、药物)和手术(严格非手术无效等情况),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加强腰部锻炼、避免外伤、控制体重、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腰椎由椎体、椎弓、椎间盘等结构组成,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起到缓冲震荡、维持脊柱运动等作用。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纤维环韧性降低,易发生破裂,多见于20-50岁人群,年龄越大患病风险相对越高。
2.损伤:慢性损伤积累是重要因素,如长期伏案工作、久坐、弯腰负重等,使椎间盘承受过度压力,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急性外伤也可能直接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常见于腰部突然遭受扭转等暴力时。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其椎间盘结构可能存在先天性薄弱环节。
4.妊娠:女性妊娠期间,体重增加,腰椎负荷增大,且体内激素变化使韧带松弛,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腰痛:多数患者先出现腰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纤维引起,疼痛可放射至臀部。
坐骨神经痛:典型表现为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
马尾神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因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所致。
2.体征
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可凸向患侧或健侧,具体取决于髓核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部活动受限: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制,以前屈受限最明显,与神经根受压刺激有关。
压痛及骶棘肌痉挛: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按压时可引起放射性疼痛,椎旁有压痛,同时患侧骶棘肌痉挛,使腰椎处于强迫体位。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缓慢降低患肢高度,疼痛缓解后,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又出现放射性疼痛,为加强试验阳性。
神经系统表现:可有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反射异常等,如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感觉减退,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骶神经受压等。
四、辅助检查
1.腰椎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侧弯、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但不能直接反映椎间盘突出情况,不过可用于排除腰椎结核、肿瘤等其他疾病。
2.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影像。
3.磁共振成像(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具有极高价值,能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髓核突出情况以及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的压迫情况,还可判断脊髓、马尾神经有无变性等。
4.肌电图:有助于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可协助确定神经受损的范围和程度。
五、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诊断。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发生发展过程等,结合典型的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般不难明确诊断。需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及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3-4周,可缓解疼痛,减轻椎间盘压力,卧床时可采取屈膝屈髋体位,以放松腰部肌肉。
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一般为7-15kg,持续牵引2周左右。
理疗:常用的有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也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减轻神经根水肿。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突出物巨大,明显压迫神经根等情况。
手术方法:常用的有单纯髓核摘除术、融合内固定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七、预防
1.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位还是卧位,都要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期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久坐时应选择有良好支撑的座椅,使腰部得到充分支撑。
2.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可每周进行3-5次,每次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
3.避免腰部外伤:在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突然遭受扭转等暴力,搬运重物时应采用正确的姿势,先下蹲,再起身搬运。
4.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椎负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保持在正常范围内(18.5-23.9kg/m2)。
5.定期体检:尤其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腰部不适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腰椎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腰椎间盘退变等问题并及时干预。



